图为省农科院科技工作人员在测量高峰镇龙宝村示范责任田秧苗棚温度。
旋耕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除草、翻土、平田,伴随着阵阵轰隆声,一块块稻田被翻耕平整;一盘盘通过钵苗播种机填装好水稻种子和基土的苗盘,从播种机出口处移至田中;农技人员对秧苗棚内温度、湿度等指标进行检查与监测……连日来,在高峰镇龙宝村,各项农活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村里大片平坦的水稻田里,排列着整齐的育秧拱棚。棚内,株株幼苗一片嫩绿,农户、农技专家忙着挨个查看秧苗长势。
“育苗初期,秧苗生长对温度要求很高,25度至28度最好的。我们每天都要来查看秧棚温度并进行控温,确保秧苗能正常生长。”省农科院科技工作人员彭强一边说,一边将测温仪器的探头插入秧苗棚里测量温度。检查完温度,他又掀开秧棚薄膜的一角,查看秧苗生长情况。
“挺好的,今天棚里温度是26度,比较适合秧苗生长。”彭强说,如果突然遇到太阳天暴晒,就要立刻揭开秧棚薄膜进行散热降温;遇到突然降温则要马上覆盖上另一层薄膜给秧苗“保暖”。按计划,秧苗育苗周期大约是一个月,预计5月中旬可进行移栽。
高峰镇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拥有连片千亩以上的平坦土地,素有“黔中粮仓”之称。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这片沃土“藏粮于地”的作用?今年3月底,围绕解决好“种什么”“谁来种”“怎么种”“种得怎么样”等重点问题,贵阳市发挥领导领办示范责任田的引领作用,全面落实党政领导领办示范责任田建设工作,探索机械化生产,提高高峰镇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高峰镇龙宝村稻田是贵阳贵安首个党政领导领办示范责任田,面积1100亩,涉及农户213户,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大技术培训力度,让农户迅速掌握水稻和蔬菜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成种粮大户、蔬菜专业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根据贵阳市、贵安新区的安排部署,龙宝村今年定下目标,以“稻+菜”水旱轮作创建粮食单产提升示范责任田1100亩。实现水稻平均亩产600公斤,单产高于前三年平均水平20%,耕地年综合产值达7000元/亩以上,增加农民收入4000元/亩。
“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了‘科技法宝’的加持,即将变成现实。”高峰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胡乾说。
为高效高质完成1100亩示范责任田的耕种任务,一方面采取全程机械化耕作,一方面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我们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从育秧、插秧、施肥、采收等各个环节全程机械化生产,切实提升工作效率。”胡乾说,目前采用的水稻钵苗播种机是当前较为先进的播种农机具,用起来省工省力,一天可播种100亩秧苗。在优选品种上,经过专家考察和当地农民投票,最终栽种的是“宜香优2115”优质水稻品种,并全程使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农业技术,有效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
“预计今年亩产量达到600公斤以上,较传统种植模式提升100公斤以上,亩产值提升1200元以上,达到3000元左右。”胡乾说。
为实现提高责任田水稻单产和增加耕地产出的目标,贵阳贵安建立工作指导组,成立示范责任田工作专班,建立强化调度机制,专班实行1天1调度,及时总结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今年水稻采收后,我们还将接种青梗松花和香葱,实现‘稻+菜’水旱轮作,提升田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胡乾说。
高峰镇紧扣农村产业革命这条主线,大力发展精品水果、生态渔业、香稻、蔬菜等特色产业,一幅现代化农业“春耕图”在高峰镇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