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贵安要闻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 致力培养民族人才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贵州民族大学成立于解放初期、是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贵州民族大学从诞生之日就承担着解决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之重担,六十七年风雨历程中,她艰苦奋斗、砥砺前行,致力为我省乃至全国民族事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自建校以来,为社会输送10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成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各行业和学科领域的骨干力量。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所富有民族特色、民族气质的大学,一同感受其独特的校园文化。

      应时而生 中国最早民族院校之一

      说起民族类大学,总有人会想到少数民族,想到云贵川这些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在贵州,就生活着17个世居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语言体系、民俗风情等,如何更好地沟通交流,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度是个难题。因此,成立一所能够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大学迫在眉睫。而贵州民族大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应时而生。

      全国解放以后,我们党开展了一系列民主改革运动,各战线都需要大量人才,少数民族地区因反动统治长期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造成经济、文化落后,少数民族干部极为缺乏。

      为此,中共贵州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一所民族学院。1950年初,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同意成立贵州民族学院。经几个月筹备,选定贵阳市普陀路一所教会学校——贵阳程万中学作为临时校址,招收了首届普通政治班学员251名,于1951年5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这就是贵州民族大学的前身。

      贵州民族大学是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由于当时学校地方狭小,条件艰苦,1952年,贵州省委决定动工修建贵州民族学院校园,选址花溪朝阳村(今贵州大学北校区),学校于1953年初由普陀路迁至花溪朝阳村新校址。1959年秋,贵州大学迁入当时贵州民族学院所在校址,贵州民族学院并入贵州大学后被撤销。在建校至被撤销期间,学校主要为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普通政治干部,以适应当时民主改革的需要。

      50年代的贵州民族学院,历时8年多,共招收4588人,毕业395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1%,包括苗、布依、侗、水、彝、回、仡佬、土家等26个民族,这些学生遍及全省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少数学生分配到四川、云南、湖南、广西等省区工作。这些学生热爱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长年累月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在艰苦的条件下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开展各项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

      50年代贵州民族学院的教育事业基本上适应了当时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基本达到了党和人民对贵州民族学院的要求。

      六十七载 培养10万余优秀人才

      1974年6月4日,国务院批准恢复贵州民族学院。1977年,学校借用龙洞堡原贵州省委统战部政治学校作为临时校舍,开展招生教学工作。1980年6月,花溪区董家堰校址开始修建。1981年9月学院院部从龙洞堡迁至花溪区董家堰新校址,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7年5月学校增列为贵州省级重点建设大学。2008年3月,成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2012年4月,贵州民族学院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贵州民族大学花溪大学城校区迎来第一批搬迁学生……

      时间轴就如同一级级的阶梯,领着人们看到更美好的风景。

      如今,贵州民族大学有两个校区,花溪校区坐落于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花溪区,花溪大学城校区则坐落在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的贵安新区,占地面积2825亩、校舍面积73万平方米。

      老校区历经岁月的洗礼、历史的积淀,如一位饱读诗书的老人,而新校区青春靓丽,富有朝气,充满阳光,像一个初长成的少女,更象征着贵州民族大学的新气象、新开始。

      经过六十七年的建设发展,贵州民族大学已发展成为一个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为主要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从成立之初只作为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的学校,发展到今天拥有全日制在校生20722人,另有合作办学独立学院本科生11013人;拥有教职工1571人。自建校以来,贵州民族大学已为社会输送10万余各级各类人才,成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各行业和学科领域的骨干力量。

      奋斗过的历史总会留下痕迹。贵州民族大学目前已建设成为贵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基地、贵州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基地、贵州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贵州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基地、贵州民族体育教学基地、贵州世居民族文化研究基地、法制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基地以及贵州民族文化生态研究基地,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该校还积极探索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和开放式办学的途径,为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校园精神 拼搏奋进意气昂扬

      如今,走在贵州民族大学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校园里,新教学楼、新宿舍一派新气象,迎面走来的是身着不同服饰的少数民族学生,成为冬日校园里的一道道靓丽风景线。

      都说贵州民族大学的学生身上有一种民族气质,这种气质和学校“自强不息 全面发展”的校训有着密切关系。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天体运行,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强制自己,努力奋进,坚持不懈,造福天下。“全面发展”指自己自觉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贵州民族大学以“自强不息 全面发展”作为校训,意为贵州民大师生要时刻激励鞭策自己,自觉努力向上,开拓奋进,为富民兴黔、振兴中华、造福民众作出积极贡献。

      而“奋发蹈厉 庄敬自强”的民大精神又体现了贵州民族大学在艰难曲折中重建和发展。这是贵州民族大学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办学过程中,凝练而成的校园精神。所谓“奋发”,是指精神振奋,情绪高涨;所谓“蹈厉”是指手足齐动,踏地猛烈,意气昂扬。“奋发蹈厉 庄敬自强”一语,就是对贵州民族大学在艰难困苦中奋进和拼搏精神的高度概括。

      其实,大学精神与校训同出一脉。一方面是对学校办学行为的一种规范,另一方面也是对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校园精神与校训,对内能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奋发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大学氛围;对外则表现为大学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精神风貌以及学校的个性和魅力所在。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贵州民族大学历代师生会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内容,将学校办学精神继续发扬光大,让每一位从贵州民族大学走出去的学生,更好发挥自己学到的知识,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记者手记】

      有一种气质叫民大

      “踏实勤奋、自信、多才多艺,动手能力强。”这是众多社会人士对贵州民族大学学生的评价,而该校学生则把它称之为“气质”。

      纵观贵州民族大学的办学历程,可以算是一段曲折、艰苦的发展历史,肩负重任而生,六十七年,砥砺前行、自我奋进,一如民大校训一般自强不息、全面发展。

      作为我省民族类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在对学生成长成才培养上,不仅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还注重学生内在修养,提倡全面发展,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这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也让学生在走进社会之前,能够掌握更多知识与技巧,学有所长。

      走在民大校园内,常常看到各种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同学们充满自信的身影穿梭其中,青春阳光,即使在寒冬也不例外。

      在一些大大小小的活动赛事上,也时常能看到贵州民族大学学生的身影,就连这次2018年贵州首届大学生民族歌舞大赛半决赛上,进入决赛的名单中,来自贵州民族大学的节目是最多的。

      这所民族类大学集合了不仅是我省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学生,同样,学校在培养学生时也给了学生全面发展、展现自我的大舞台和机会,让每一位民族学生在走出校门前,赢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挥洒自如,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