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安新区马场镇鱼雅村,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老人:他们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每逢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五,便会到邻村参加“跳花节”。
这群老人便是鱼雅村地戏班成员,12人中,年龄最长的有80余岁。这些老人跳了一辈子的地戏,年复一年地向人们传唱鱼雅村的地戏文化。
据了解,鱼雅村95%以上的村民都是汉族,深受屯堡文化的影响,跳地戏便是其中之一。
地戏属傩戏的一种,形成于明朝初期,是安顺地区独有的一种民间戏剧。地戏演唱时,表演者头顶面具、面罩青纱、背插小旗以及手持枪、刀、棍等兵器,在鼓、锣的伴奏中唱、舞、打,场面十分热闹。
在鱼雅村,每到地戏表演时,便能看到这样的一个场面——“咚!咚!咚!”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声,数名头蒙青巾、腰围战裙、额前戴着将帅面具、手执戈矛刀戟的表演者随口而唱,应声而舞。
“鱼雅村的地戏是从安顺地区学来的,所跳地戏内容主要以隋末唐初瓦岗寨反隋朝的故事为主线。”地戏班成员魏文国说,在表演中,面具是整个地戏的精髓,所演人物的精气神都是通过面具展示出来。在鱼雅村,地戏面具一般是不能随便搬动的,每当要跳地戏时,扮演此人物的演员必须先敬拜面具,也寓意着对这个人物的敬重。
魏文国还介绍,每当逢年过节或去其他地方跳地戏时,途中,他们遇到水井要拜井神、遇到古树要拜树神、遇到土地庙要拜土地神,以示尊重。所谓“拜神”,就是祈求神灵保佑一路平安顺利。
如今,随着鱼雅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或者经商挣钱,会跳地戏的人越来越少,地戏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尴尬境地。“为了解决这一情况,我们已将村里的地戏文化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能以此提高地戏文化的知名度。”鱼雅村村委会主任施明云说,除此之外,村委会还陆续组织村民参加地戏学习,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进来,将地戏这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