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正在贵安新区农村普及,麻郎村花排组拉玉米的轱辘车成为和汽车对比鲜明的稀罕物 (肖郎平 摄)
今年底,贵安新区17个贫困村全面实现高标准脱贫,这是在2015年全域脱贫基础上实现贫困户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超过10万元的“双提升”。
那么,高标准脱贫究竟高在哪儿?本报记者深入新区470平方公里的10多个村寨,从道路、村庄、收入和人文四个方面为读者提供初步的答案。
令记者感到欣喜的是,各个村不仅在物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人的精神面貌方面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今年才脱贫,后年要小康。期待更多人以更好的成绩,加入到新区2018年顺利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之中!
“驾——驾——驾”,马车夫的声音已在贵安新区远去,但是,马车对马场镇平寨村来说曾经是家境较好的象征,以前8个寨子总共也只有20多辆。
“滴——滴——滴”,汽车喇叭取代马车夫的声音飘荡在乡村。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明宪说,2010年以后马车渐渐退出,如今基本家家有车,光他一家人就有3台轿车2台货车。
几年之内,平寨村就从马车时代直接跨入轿车时代。平寨只是贵安新区农村巨变的一个缩影,这一切,缘于脱贫致富和乡村道路的变化。
马车销声匿迹
轿车日渐普及
1.5米宽的乡村土路,马车是最好的工具,这就是平寨村几年前的交通状况。当时,马车主要用于拉煤、上缴公粮、嫁娶等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赶集的时候,村民去卖大米,家里条件不好的只能靠肩膀挑,条件相对好的就用马车拉。
着急赶路的时候,马车夫大声吆喝“驾——驾——驾”,鞭子不停地抽打着马,马蹄哒哒哒地敲打着路面。陈明宪说,坐在马车上,人晃来晃去,从出发到归来,害怕从未停止过;父母也担心,要看到孩子平安归来,悬着的心才能放下。
平寨村主任助理陈明波说,那个年代,马车是挺现代的交通运输工具,“当时,我家还没有马车,看见别人家有,心里面总是很羡慕。”
如今,马车随着泥巴路的尘埃一起消逝。村村通硬化路、油路或沥青路,小轿车随处可见。陈明宪说,自新区成立以来,平寨村得到了大力开发建设,村民出行的交通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每家都有小轿车,“儿子和女儿家的车加起来,我家就有5辆车,3辆轿车,2辆货车。”
在我们走访的十个村中,大部分人家门口都停着车子,葵林村、曹家庄等条件差些的面包车居多,平寨村、芦猫塘村等条件好的轿车居多。
在曹家庄,即使是没有看到车子,也能看到新修的房子基本都在一楼建了车库。村民王开祥说,道路重修之前只有一米左右宽,遇上下雨天,泥泞不堪,又有牛屎,简直无处下脚。赶场天,跑摩托车出租的人都嫌路太烂,不肯来。
在龙山村,61岁的吴孝钟带给记者的是另一种记忆。过去,进村的小路挂在山腰上,宽不到一米,树根和荆棘在路边盘绕。这段路长不到一公里,走起来却心惊胆战,路的一侧,是高耸的悬崖,崖下是水库。曾经有牛为了吃崖边的草失足摔下去。如今,这条路宽了,洒满金黄的法国梧桐树叶。
村民吴陪春说,现在村里基本上每家都有一辆以上车子,他感慨说,赶场的时候,“过去是只见人不见车子,现在是只见车子不见人。”
告别沉重难受的水靴
穿上靓丽干净的皮鞋
葵林村52岁的村民李述龙说,以前村里的路都是泥巴路,出门一趟回来,裤脚上都沾满了泥巴,水靴成为当时村民们走亲串寨、出门干活的必选。
麻郎村石头寨的韦李保说,路没修好以前,泥巴路上还有牛粪、马粪,不下雨还好,一下雨它们就混合在一起。穿水靴走在上面很容易中招,经常是一脚下去,靴子陷进去,拔出来的只有脚,稍不留神就踩在味道难闻的粪泥里了。
陈明波有过一段路要换两双鞋的经历,他说,出门办事,自己还是注意形象的。下雨天路上全是泥浆,为了不让裤子沾泥,要穿上高筒水靴;等走到宽敞干净的马路,他再换鞋。
记者面前的陈明波,皮鞋干净锃亮,整个人看起来很精神。他说,以前穿水靴是实际情况需要,现在穿皮鞋是享受和美感的需要。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过去,最受罪的是孩子。“小孩穿水靴,去学校上课就是一天,回来之后,脚都冻麻了,也容易感冒。父母都很心痛,但是现实有时无法改变啊。”陈明波说。
12月24日下午,就在大人感慨鞋子的变化时,两名孩子踩着轮滑鞋,从村口摆动着手臂划过平坦的路面,溜过写着一层楼高的“泉”字的古井边,滑进寨子中央。
另一个变化是,穿高跟鞋的女性也越来越多。曹家庄的周家英说,以前都是泥巴路,下雨天特别滑,又很难搭上车,穿高跟鞋根本没法走。现在,路硬化了,家里买了个面包车,出门皮鞋都是干干净净的。
路跑得快了
菜不怕蔫了
平寨村民以前到马场镇赶集,走路要花1个多小时;有的商品镇上没有,得到花溪区买,还要步行3个小时。陈明宪说,当时,根本就没有什么时间观念,只要一出门就要花上一天。
狗场村要偏远一些,以前到高峰镇上需要40多分钟,如今到镇上只需9分钟;葵林村到党武镇,过去需要半个小时,如今只需10分钟左右。
松林村鸡窝寨的吴松倩说,小时候读书走的都是小路,到最近的洋塘小学读书要花1个多小时。她说:“走路读书的日子,那真是一把辛酸泪。”
现在,一条3米宽的沥青路成了鸡窝寨村民把蔬菜运出去的干道。村党支部书记冉恒洪说,现在到贵安大道只要10分钟,到菜市场全程半个小时。村民普遍卖菜,多的一天收入上千元,少的也有三五百元。
对于路况和卖菜之间的关系,曹家庄村民王开翔也深有体会。他说,以前交通不便,到花溪要3个小时以上,种菜竞争不过花溪的菜农,因为菜看上去没有后者的新鲜,卖不出好价格。“像我们这个年岁的,都晓得操持一个家不容易,出去卖一些农产品,凌晨两三点就要准备出门,六点之前要到,才能卖个好价钱。不像现在,有车子,十多分钟就到。”
狗场村党支部书记王方益说,以前看见别的村道路修通了,心里就很着急。着急到什么样程度?村民们反映,只要有人在这里修路,土地方面很好协调。道路修通了,硬化了,只要勤快,就能挣到钱。
“路不好的时候,村里的人想做点小生意、搞运输都实现不了,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陈明波说,“现在路好了,人们做生意的激情也出来了,自我发展的意识也转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