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社鸿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贵安浅层地热新能源产业示范区的对策建议》(提案号1263)已收悉。2021年4月9日,新区经发局已就该提案内容上门征询田社鸿委员的意见(征询意见表见附件),田社鸿委员对答复“非常满意”。结合新区发展现状及贵阳贵安融合发展实际,现将提案办理的有关情况回复如下。
一、新区智慧能源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新区始终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贵安新区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要求,不断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做大城市规模,做强实体经济。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贵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来,新区抢抓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机遇,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加快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全力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基础能源和清洁高效电力产业振兴,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谋篇布局多座集地热能、太阳能、风能、
天然气等为一体的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倾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多能互补式智慧新能源基地。
2018年,新区建成投运贵安云谷多能分布式能源中心。该中心是贵州省乃至国内首座采用“1+3”多能互补模式建造的智慧能源项目,通过1种清洁能源(天然气)与3种再生能源(水源热泵、太阳能光热、空气动力储能)互补,依托智慧管理技术形成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最大化利用,能源综合利用率高达86%,对比常规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每年减少CO₂排放3728.6吨。2020年9月25日,省能源局下发《关于开展地热能开发利用实施方案编制的通知》,新区结合自身的智慧能源项目建设和运营经验,委托贵州省地矿局114地质大队编制《贵安新区“十四五”期间地热能开发利用实施方案》。目前,该方案已于2021年3月30日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即将组织开展项目实施工作,初步拟定省政府新批复的贵州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其中首个示范建设项目。下一步,新区拟将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与“1+3”多能互补模式相结合,丰富完善“1+N”多能互补模式,进一步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作为担负着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使命的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在打造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结合自身因素和现行政策,仍面临以下两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市场需求有限。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导致发展减速。目前,除数据中心项目外,新区多数产业项目能耗成本占比不高,采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十分显著,同时还要面对新能源供应体系及配套设施不够完备、稳定等问题,因此很多企业参与能源结构调整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区的新能源产业发展。
二是推动力度不足。国家和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着力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新区层面虽然也出台了相关落实举措及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政策,但受限于财政资金有限,其杠杆撬动作用发挥不够,在新能源项目的推动上主要依赖市场化企业自发性投资,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三、下步措施和打算
下一步,贵安新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构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重点从顶层布局、科学实施、示范带动和集聚产业等方面寻求突破,进一步打造多能互补式智慧新能源基地。
一是加强谋篇布局。充分发挥新区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重点围绕恒力产业园、苏贵工业园、能源科技城等大型产业综合体的能源消费需求,以及“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需要,谋划编制“十四五”时期智慧能源体系建设行动方案,科学形成布局目标,系统推进项目落实。
二是科学组织实施。按照智慧能源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和地热能开发利用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推动相关项目实施,强化节能监管机制,确保项目质量和运营效果,确保地热能等新能源在新区逐步推广开来。出台相应政策性文件,利用财政预算、绿色金融基金和政府专项债等为载体,充分撬动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产业。
三是突出示范带动。逐步推广贵安云谷多能分布式能源中心建设及运营经验,有效推动贵州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示范项目建设,科学研究实施“五个一”(一个工业园区、一个商业集聚区、一个公共设施、一个住宅小区、一个农业设施)示范项目建设,通过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新区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水平。
四是推动产业发展。积极引进院士专家驻点设站,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强对政府平台公司参与新能源产业的引导,发挥杠杆作用,形成良性撬动效应,刺激市场主动投入新能源产业的积极性。完善新能源产业配套建设,加强全产业链打造,提升新能源供应水平和能力。
附件:贵州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jpg
2021年4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