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企业人才市场正式运营。这座定位于“大数据+大学城+大学生”基础上的人才市场,将为高校、应届毕业生、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相关服务,同时也服务于贵阳市乃至整个贵州省内的求职者和企业;
4月9日,由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开往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的806路公交车正式开通。这条为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师生量身定制的公交线路,让师生们出行更加方便;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有效果的务实举措,正是贵安新区践行“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重要指示精神的体现。今年,新区紧扣“建城市、聚人气、广招商、招大商”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一城一带”建设。
“让老师住下来、学生留下来、双创干起来、城市美起来”,如今的花溪大学城,正朝着“功能齐全、配套完善、交通便捷、管理科学”的一流现代化新型城市大步迈进,一座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新城正在黔中大地跃然而起。
总体规划提升完善。这些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部署和要求,通过公开招标并邀请一流规划设计单位全面优化提升总体规划,反复征求高校及社会各界意见,花溪大学城规划面积从之前的45平方公里扩展到63平方公里,形成“校区——城区——园区”三区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和“一脉一芯两谷三片区”的空间结构及功能布局。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花溪大学城全面落实“多规合一”的理念,将城市设计和海绵城市管控指标落实到每一地块,顺应了从高校聚集区向城市转变的要求。
城市框架逐步形成。按照“西连、东引、南拓、北合”的规划建设思路,花溪大学城加快构建与新区中心区、贵阳市互联互通的市政道路、快速通道、轨道交通一体化交通体系。在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花溪大学城还将完成全域WIFI、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垃圾收运站、天网工程二期、电力线路改迁等市政设施项目建设。
高校建设和国际教育合作快速推进。这些年来,花溪大学城高校集聚发展突飞猛进,规划建设的12所高校中9所已招生入驻,入驻师生超过15万人。在高校集聚的同时,花溪大学城还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进一步加快国际教育合作,微软IT学院、印度国家信息学院(NIIT)和IBM学院与各高校合作的培训均已开课;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合作项目顺利推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数博会、民博会、贵洽会等国际国内大型会议也相继举行。
生态环境福利日益彰显。在建设发展中,花溪大学城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大力实施“一区一景、两河两园、多山头生态”工程,其中全域44个山头绿化已完成11个,正开展5个;大力实施“绿色大学城”三年行动计划,广泛动员各类社会群体围绕“大生态、大学生、大学城”三大要素开展“人人参与”系列植树活动,打造一批“教授林”“博士林”。
创新创业再创佳绩。这些年来,花溪大学城不断出台政策,完善设施,做优服务,建立了“高校苗圃、双创加速、产业放大”三级孵化体系,形成梯度专业扶持孵化模式,并依托高校共建了18个“双创”孵化平台,双创氛围浓郁,双创成效凸显。
校地联动融合发展。花溪大学城不断强化产业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基地建设,推进共享经济发展,着力实施“324”人才培养工程,推动校企合作打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花溪大学城围绕基础设施、科技、人才、交通、商业核心数据搭建共享平台,数智大学城建设逐步推进,部分高校之间教师互聘、学分互认、图书共享已实现。
另外,花溪大学城着力发展大数据+“教育科研、文化创意、健康养生、旅游会展、现代服务”产业,围绕“一城、两园、三中心”,聚焦产业培育大招商、招大商,紧盯500强企业、企业总部、成长型企业、技术型企业和外贸企业,采取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等多种形式,赴北京、深圳、杭州、重庆等地实地招商。目前,花溪大学城双创园累计注册企业和师生创业团队317家,入驻企业67家;贵安数字经济产业园招商引资企业156家,入驻企业5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