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们、先生们、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衷心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贵阳贵安农业农村发展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见面。下面,我先就2024年贵阳贵安农村“五治”工作情况作简要介绍。
近年来,贵阳贵安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工作部署,聚焦“小切口、大民生”,以农村“五治”(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为抓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带动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五治”工作作为政治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干部作风工程,市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以上率下推动“五治”工作,各级干部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形成了市统筹、县为主、乡镇负责、村实施的“五治”联动机制,年度化、数字化、项目化推进“五治”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二是坚持群众主体。通过入户走访、坝坝会、开通线上平台等,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引导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献计献策、共商共议,参与建设和监督,及时将群众意见转化为项目清单、责任清单,让群众“打收条”、得实惠。三年来,共征求群众意见54.5万人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万余个,群众变看为干、变议论为行动,参与到“五治”农村家庭达48.6万户,受益群众达210余万人。
三是坚持系统观念。紧盯规划引领,出台《贵阳市推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示范引领型“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实施方案》和“五治”21个配套工作制度,实行统一理念、统一目标、统一流程、统一调度、统一评估,有效整合政策、项目、资金、力量,将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有机结合、系统谋划、一体化推进实施,持续提升农村“五治”效能。
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治房”增颜值。围绕“清建管用”四个关键,今年共完成农房确权登记3.3万宗、宜居农房改造1万户、培训农村建筑工匠1311人;整治农村空心房1140栋、改造危房352栋,打造旅居农房821栋。精准“治水”优生态。突出饮用水、生活污水、黑臭水体“三水同治”,今年共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11个,覆盖农村人口10.37万人,农村规模化供水率达69.2%,居全省首位;实施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66个、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20个,改造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5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0%,排全省第一;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精准“治垃圾”美环境。紧盯分、投、收、运、处“五个环节”,完成“旅居生活”村寨垃圾收集收运点提升190个、配置农村垃圾分类收运设施1200个、建设农村垃圾分类收集亭(含分类收集桶)600个,建设秸秆收储利用示范点12个,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建设项目5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正常运行率保持在99%以上。精准“治厕”提品质。统筹治厕治水同治、室内厕室外厕同治、公厕私厕同治“三个同治”,今年新(改)建农村户厕6941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农村公厕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建成农村厕所长效管护服务站(点)51个,将农村卫生户厕和1327座村级公厕全部纳入长效管护,推动公厕私厕“建、管、运、维”全生命周期运行。精准“治风”得民心。围绕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三个重点”,制定婚事1天办结、丧事3天办结、单方办理不超过15桌、礼金不超过50元倡导标准,组织996个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实施农村公墓提质改造5个、新建农村公益性生态公墓15个;数字殡葬平台已上线运行,移风易俗持续推进,文明乡风深入人心。
五是坚持与时俱进。紧盯乡村旅游发展新趋势培育旅居新业态,大力打造美丽庭院、特色精品村,形成开阳禾丰—南江—双流、花溪黔陶—高坡—青岩等10条乡村旅居带,积极引入城市资本,盘活利用村庄资源和资产,通过“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化,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进步。
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居环境实现新提升:通过三年来的长效治理、系统治理,全市农村实现了生态美、村庄美、产业美、生活美的蝶变升级。宜居农房、危房改造及空心房整治深入推进,农村住房环境更加舒适、风貌更加协调;农村水环境持续改善,农村规模化供水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均超全国平均水平;垃圾减量化治理、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提高,厕所粪污有效处理,如厕环境大幅改善,“小厕所”改出了“大民生”。农民群众更加安居、美居、宜居、乐居。三年来,全市累计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25个村、8个镇入选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
二是乡村发展增添新活力:随着农村“五治”的深入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和人居环境舒适度不断提升,催生了一批民宿、康养、避暑旅居等新业态,吸引了更多人才回乡返乡创业,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实现了从单一的卖产品向“卖风景”“卖体验”等转变,逐步探索出企业搭建平台型“622+1”、合作社组织经营型“811+N”等闲置农房盘活经营新模式,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如,黔陶乡马场村盘活利用59间农房、90张床经营民宿,今年截至10月,接待旅居游客300余人,营收超100万元。花溪区、开阳县禾丰民族乡青龙河流域分获国家级、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白云区获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三是乡村治理迈上新台阶:农村“五治”始终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治风”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党员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依托“两书一约一会两榜”,探索推广“村寨管家”“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持续加强婚丧陋习和滥办酒席问题整治,有效遏制高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大力开展“活人墓”“大坟头”专项整治,稳步推进农村公益性生态公墓全覆盖。农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蔚然成风。三年来,开阳县禾丰乡、花溪区镇山村、修文县大木村等一批乡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四是农村改革取得新成效:我们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部署,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农村建房、垃圾治理、户厕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贵阳市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条例》等3个地方性法规条例,推动“五治”工作更加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全国农村人居环境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现场观摩会、全省“两改两治理”现场推进会等在我市召开。“五治”工作得到农业农村部、省直有关部门、兄弟市(州)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
下一步,我们将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始终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紧盯“谋投建管用”关键环节、紧盯“两清零一覆盖”短板弱项、紧盯乡村旅居工作重点,聚力抓实抓细总结提高、改革驱动、问题导向、项目建设、运行效益、群众参与各项工作,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化农村“五治”,扎实有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