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贵安新区自设立以来,坚持统筹兼顾和协调,不断提升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相互促进。
2015年10月,贵安新区获批成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围绕三大战略定位,贵安新区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推进新区开发建设,在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农业人口市民化、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景城融合、城市功能提升、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坚持规划引领、坚持产城融合、坚持山地特色、坚持生态优先、坚持以人为核心、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贵安新区大力推动新型四化同步发展,在探索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推动城乡统筹全域化。
规划先行 构建城乡统筹全域格局
3年多来,贵安新区坚持顶层设计先行,以先进理念引领规划建设。秉承建设“感性自然、理性城市”的低冲击开发理念,坚持产城景文互动融合,尊重自然、传承文化、以人为本,不“摊大饼”,只“蒸小笼”,高起点编制实施各类规划,初步建立了“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突出塑造“五位一体”的城市风貌、建筑风貌、道路风貌、生态风貌、文化风貌。
贵安新区具有良好的山水田园布局,规划在宏观空间结构上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探索山地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为理念,构建“一核两区”的空间结构规划。城乡布局结构中,始终遵循生态文明引领、功能板块支撑、快速交通连接、特色小镇彰显、美丽乡村辉映的原则。
探索山地特色城镇化道路,贵安新区充分借鉴瑞士城镇乡村与生态景观交融辉映的经验做法,坚持走组团式、点状式发展的山地特色城镇化道路,围着山转、跟着水走、显山露水。注重保留村庄特色原始风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精心打造由山川、湖泊、绿廊与城镇完美组合的国际化山水田园生态城市,打造诗意般栖居的“东方瑞士”。
在规划编制上,推进“多规融合”,强化规划管控,划定城市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绿线、蓝线、紫线、黄线“三区四线”,塑造精致得当的城市空间;在特色塑造上,率先编制建筑风貌导则,通过对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提炼深化,形成“现代本土、多元融合、清新亮丽、生态智慧”的独特风貌。
作为全国第一个编制实施强制性低冲击开发模式的地区,贵安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结合风景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与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要求,构建“五区为底、八廊通联、山城相嵌、景观通贯”的生态绿地系统。先后编制完成了《贵安新区环境保护规划》《贵安新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贵安新区山水林田湖保护修复规划》《安平生态区总体规划》,高标准筑牢生态底线。大力实施十河百湖千塘、五区八廊百园、“绿色贵安三年会战”、海绵城市试点等生态环境工程。推广绿色建筑绿色节能、绿色环保、绿色交通技术,实现低碳循环发展。
精细开发 山地特色城市雏形初显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指引下,贵安新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新区城市功能,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城镇和乡村共同发展,形成了城市功能区、特色小城镇和多个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的格局,贵安新区山地特色城市框架也基本形成。
2016年,贵安新区直管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8%,完成了当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的目标。
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新区城市功能。贵安新区按照“现代、低碳、智慧、高效”的要求,投资近千亿元加快建设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目前,已基本建成城市路网700公里,启动轨道交通项目6个,建成水、电、气、讯、污等市政管网900公里。按照“展示城市雏形,布局未来城市”的思路,贵安生态新城(中心区)以高铁综合体、北师大附校、同济医院、贵安行政中心等“十大工程”为开局,拉开了贵安新区中心区建设的大幕。目前,中心区范围内74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花溪大学城二期全面展开,目前已入驻和正在建设的高校共有12所。
大力构建特色城市,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贵安新区初步构建了以大数据引领的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医药、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框架,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引领性项目落地或建成投运。高标准编制贵安新区全域旅游规划工作,加快车田景区、平寨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等“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大力推进云漫湖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申创国家4A级景区。
统筹联动,辐射带动城镇、乡村融合发展。贵安新区加快推进高峰特色小镇、瑞士小镇建设,全面启动东盟小镇、VR小镇建设,切实发挥特色小镇的人口聚集效应,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并以新型城镇化试点为契机,全力在新区打造“生态美、产业强、经济活、百姓富、气象新”的新区美丽乡村升级版。
积极探索,新的城镇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有序地推进扩权强镇试点改革工作,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基本建立扁平化、大部制、两级管理的园区体制。构建行政审批“一章审批、一网审管、一单规范”和政务服务“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双轮驱动改革新模式。建立完善了新区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相关配套制度。
贵安新区依托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的中国贵安新型城镇化发展投资基金,为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并通过组建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撬动主导产业集聚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从2017年截至目前,新区通过城镇化基金、债券融资及信贷融资等创新融资方式,新增到位资金121.56亿元。
民生为本 城乡一体打造宜居家园
以人为本,是贵安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
秉承“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先储备、后出让,先安置、后拆迁”的“五先五后”理念,贵安新区创新建设发展模式,科学把握开发建设的节奏、时序、力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成为贵安新区建设最先、最直接的受益者。
立足“先安置后拆迁”,推行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市民和均等化、社区化、资产化“三变三化”的安置模式,开工建设14个新型社区,预计可安置被征收群众近6万人。
坚持建设先安民、发展先富民,全面推进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市民化,贵安新区围绕78个保留提升型和109个分散整合型村寨建设美丽乡村,探索乡村资源资本化运作、村庄品牌化经营新路,规划建设100个“精品乡村”,其中已建成20个,让美丽乡村成为观光休闲的公园、寄托乡愁的故园、投资兴业的乐园、安居乐业的家园。
新区有效解决了直管区内贵阳、安顺两地在征拆、医保、养老等方面的政策差异,并率先在全省实行高中三年免费教育和学前教育奖补。成功将黔中大道的天然气管道接入平寨农村家庭,成为我省首个接入管道燃气的农村地区。并出台了医疗、养老、教育、社保和支持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新区群众开展就业、创业、文明素质三类免费培训,推动新型工业化搭建就业平台促农转城人员就业,发展运输、劳务、绿化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多家,就近提供2万余个就业岗位。
探索“大扶贫+城镇化”模式,贵安新区通过“拆一还一”、“三转五统”等安置模式,让农民从贫困户变为小康户。大力开展旅游扶贫,采取“合作社+建档立卡户”、“景区(点)+建档立卡户”的模式,减免创业农户商铺、店面、摊位等租金,引导贫困人员从事旅游商品、餐饮等行业,实现旅游脱贫。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创造就业岗位让贫困户能分享改革红利,实现增收脱贫。今年上半年统计显示,直管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14550元,同比增长8.0%;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5460元,同比增长10.0%。
经过3年多的发展,贵安新区焕发出勃勃生机,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投资兴业、扎根安家。高起点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