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安新区立足大数据优势,聚力大数据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供给质量不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逐步壮大,乡村发展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
漫步在贵安新区,田野边坐落着一座座数据中心,充满科技感的机房与美丽乡村相映成趣。在这里,大数据与乡村零距离。
实际上,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相近,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大数据正在为贵安的乡村振兴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大事记
●2016年,作为贵州创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主战场之一,贵安新区将大数据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以发展“大数据+VR”为主,打造VR的发展平台,创建电商服务交易平台,融合大数据双创园,创建科技创新型美丽乡村村寨。
●2016年,结合自身的旅游资源,贵安新区将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推进“智慧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智慧旅游”便民服务系统建设,编制网络虚拟旅游建设规范,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2017年,贵安新区以大数据为指导,构建了“一套系统两朵云五个平台”模式。
●2018年,贵安新区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移动端上线。该系统让贵安新区河长制工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精准化,助推新区建立起责任明确、运转高效、各级协作、全面参与的河长制工作体系,确保了河长制全面落实。
●2018年,《贵安新区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明确进一步推动大数据在农业产业领域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将贫困户的土地实现数字化,实现贫困户零散土地的整合,形成统一的云端农场,摸索出一条如何通过互联网力量来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走上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道路。
在全省率先推行有线电视查询手段,真正实现民生监督全覆盖;
利用“互联网+”,对权证的申报、审核、颁证等探索实行网络化管理;
推进“智慧旅游”,开发贵安旅游APP,实现由传统旅游服务模式向智慧旅游服务模式的转型;
通过“标准化管理+云上农校+垄上农校+农户”的方式,线上线下授课,让传统农民成为职业农民;
借助大数据发展东风,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产销互动和抓流通体系,推动“黔货出山”,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为更多农村群众带来实惠和便利;
不用出门,农民在家门口,婚育证明、城乡低保审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等即可网上一窗办理;
在贵安新区,大数据蓬勃发展释放的红利,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深挖大数据“钻石矿”,让农业插上“云”翅膀,贵安新区实现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的华丽蜕变。
通过建设大数据平台,农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进一步缩短,产销对接机制更加完善;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产品质量与品牌进一步提升,农业管理更加科学高效;通过大数据进行监督,乡村治理的透明度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活更加和谐……推动大数据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给贵安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近年来,贵安新区在加快培育和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大数据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助力乡村振兴。
对此,贵安新区专门成立了融合“一套系统两朵云五个平台”的贵安新区大数据农业指挥中心。其中,“一套系统”即为贵安新区大数据农业指挥系统。
该系统以突出“精准管理”为核心,通过整合远程视频监控、精准扶贫管理、视频电商等系统,建设“农业数据管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蔬菜种植、林下养殖、乡村旅游、传统手工艺等多个产业领域全覆盖的农业信息化综合应用。
“两朵云五个平台”,则分别为云上农场、云上农校和贵安精准扶贫云平台、大数据农业监控平台、视频电商销售平台、脱贫小康APP和民生监督平台。
凭借贵安新区大数据农业指挥中心的大数据农业指挥系统,新区不仅重点在整合市场订单、云上农场线下基地建设、云上农校线下教室建设以及视频电商平台建设等方面发力,还通过与公司合作开发针对农业产销搭建的供应链平台,成功搭建线上线下和定点等销售平台,打通产销渠道“任督二脉”。
订单生产、智慧管理、大数据“送货出山”,插上“云”翅膀的贵安现代化农业,正向智慧农业道路迈进。
如今,借助大数据发展的东风,贵安新区现代农业发展方兴未艾,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书写着现代智慧农业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的美丽篇章。
但在“大数据+乡村振兴”道路上,贵安新区并没有停歇。下一步,贵安新区将进一步深化大数据与实体经济、乡村振兴、服务民生、社会治理“四个融合”,加快大数据“聚通用”大力推动大数据兴业、优政、惠民,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人物
菜农罗明武的智慧“新农具”
不用到集市上,也不用打电话到处询问,只要打开手机里一款名叫“凤岐追溯”的APP,当天的菜市行情就一目了然,掌握得清清楚楚。
自从依靠大数据,有了智慧“新农具”手机,贵安新区马场镇场边村村民罗民武笑言:“种菜也可以很‘高大上’。”
而这是曾经在建筑工地打工的罗明武,做梦也没想到的事。
“‘大数据’对于我们而言,听都很难听到,更别说用了。”3年前,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罗明武决定回老家做点事,于是,他联合几个老乡搞起了种植业——种菜,他对“大数据”这才有了更多了解。
刚开始时,罗明武和老乡种菜延续了以前的种植习惯,种苗、施肥、售卖全靠经验、感觉,结果,功夫没少下,成效却不理想。
就在罗明武一筹莫展时,转机来了。
罗明武了解到,得益于贵安新区对大数据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模式的探索,场边村成为贵安新区第一个试验示范村,与贵澳农旅产业示范园签订了“120亩高标准西兰花产供销合作协议”。按照协议,贵澳农旅产业示范园对种植户进行培训,辅导育苗、定植、维护等工作。
作为场边村返乡创业的种植户,罗明武自然也能享受这一红利。
2017年6月,罗明武等人与贵州贵安新区绿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120亩山地高效农业种植协议”。该公司为罗明武等人的蔬菜基地提供“云上农场”和“云上农校”的科技帮扶。
就这样,利用高科技,罗明武不仅学会了科学的喷灌、卷帘、施肥等精确种植技术,还享受到了信息化种植管理带来的便利,人工成本降低了,农作物产量也提高了。
“2019年,蔬菜基地收入将翻倍,预计将达20万元,比2018年多出10万元左右。”罗明武说。
亮点
电商让农产品走出去
“豇豆、辣椒等农产品上市在即,我们电商店目前已经做好了销售的前期准备。”日前,记者来到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社区的电商店——平寨社区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以下简称:平寨电商站),该服务站负责人刘志雨介绍道。
去年,《贵安新区2018年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要通过搭建农村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培育和壮大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范围,拓宽农特旅游产品网销渠道,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点)的建设,正是贵安新区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的重大举措之一。
目前,贵安新区分别在湖潮乡中八村、马场镇马鞍村、滥坝村、平寨社区、高峰镇岩脚村、北斗湾小镇、党武镇龙山村支持建设了1个乡(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和6个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点。
据刘志雨介绍,不只是销售土特产,当地的刺绣产品也是电商站销售的主要产品之一。
2014年9月,平寨社区成立了贵安新区竹叶布依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竹叶布依合作社),主要生产和销售民族手工艺品。在电商站成立以前,这些手工艺品主要靠线下销售。
单一的销售渠道,让竹叶布依合作社的销售成绩并不理想。随着电商站成立,竹叶布依合作社的销量逐步上升。竹叶布依合作社的绣娘成为平寨电商站成立以后最直接的受益人。
【记者手记】
大数据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大数据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探索大数据精准扶贫新模式,将大数据与“三农”深度融合,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用好“云”思维,让传统农业向智慧高效农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这是贵安新区近年来的生动实践。
毫无疑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对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近年来在各项事业中效能日渐凸显的大数据,其在“三农”发展的诸多方面发挥出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此,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贵安新区自设立以来,就积极探索大数据精准扶贫新模式,将大数据与乡村振兴各个方面深度融合。
“云上农校”让农户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农业专家的专业指导;“云上农场”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农户“种什么”“怎么卖”的老大难问题;“智慧旅游”让乡村旅游更便捷、更时尚……
放眼未来,将继续深挖大数据“钻石矿”的贵安新区,必将续写“大数据+乡村振兴”动人篇章,让产业更旺、百姓更富、乡村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