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高峰山下,滔滔云漫湖边。
历经84载岁月的洗礼,在贵安新区马场镇一个既不临城、又不靠镇的边远少数民族村寨普贡村里,一所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现代化中学拔地而起、纵横有势,呈现一派日新月异、朝气蓬勃的景象。
这里,是求知的殿堂。这里,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一张张发黄的旧照片,见证着这所中学辉煌而又厚重的历史;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彰显师生的骄傲自信与青春活力。
2017年,贵安新区首次中考,这所学校成绩名列第一;2018年,新区中考前10名占9人,前20名占19人……这所大山深处的中学,以“农村学校的条件”办出了“城市名校的水平”,成就了无数大山孩子的“出山梦”。
这所学校就是普贡中学。
从一所小祠堂开始的 教化施行之路
普贡中学的校史,是一部充满艰辛、历尽坎坷而又顽强向上的创业史。
“这所学校最开始是由一个小祠堂开办的私塾改建的,多次搬迁和改扩建。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马路乡普贡小学时,我几乎是第一批入读的学生。后来,几番波折,我又回到这所学校教书。”11月28日,在普贡中学原校区教师宿舍内,77岁的退休老校长韦钦翻看昔日的老照片,一边回忆过往一边感叹。
随着年纪增加,韦校长的耳朵已经不大好使,记者得大声说话他才听得清楚。韦校长的回忆是断断续续的,不过说起自己的同学和老师,他记忆犹新:自己的老师姓陈,有同学叫罗叶珍、莫老三……
“我们读书哪会,没有年龄限制,当时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班里年纪最大的,比我大10岁都不止,有些已经是大姑娘了。”韦校长回忆说,由于家庭条件不同,有很多同学没有得到继续读书的机会,只上了一两年学就回家了,而每年只上一两个月学,成绩不好不断留级的学生也有一些。
普贡中学的前身名为“化行小学”,取自《论语》中“教化施行”,即通过教育使人的内在素质得到根本性地改变,并通过这种改变影响和指导人的行为,引导人不断向前发展。“化行”也成为该校一贯坚持的办学方向。
现在,在普贡中学老校区,写着“教化施行”四个字的大牌子依然矗立在教学楼顶上。老校区和新校区距离仅600余米,都建在普贡村,目前,老校区教学楼已经停用。
据普贡中学教师考证,普贡小学源于1934年在普贡寨上韦氏祠堂开办的私立化行两级小学,第一任校长为韦林书。1936年,学校更名为私立化行小学。1945年,学校易名为普贡保国民学校,校长为韦普九。1951年,学校改名为马路乡普贡小学。1969年,学校开始增设初中班并易名为普贡中心小学。1951年至1998年8月,学校校长依次为曾庆明、陈汝云、罗明斌、陈永隆、戴石泉、冯绍恒(1958年-1959年冯受伤后由王举才代理)、罗宏图、张忠义、韦钦。
1998年8月,普贡中学从普贡中心小学分离出来成立平坝县马场镇普贡中学。2014年贵安新区设立后,普贡中学改扩建又搬到现址。1998年8月至2018年6月汪道益任校长,2018年6月至今宋菁担任校长。
“新的普贡中学我多次去看过。校园环境太美了,现在的娃娃们有福啊!”韦校长感叹道。
从偏远学校走出来的特殊“校长传承”
“四合庙宇办学堂,二面通风三板墙。砖木结接为竖壁,楸松架构做横梁。泥橼屋顶三分水,石块地皮七米长。条凳杀猪双面摆,歪斜黑板放前方。”
这是普贡中学原校长汪道益写的5首《普贡中学 昔日校园》诗中的一首。该诗生动再现了几十年前,这所学校的校园建设和教学状况。
今年55岁的汪校长从1998年开始担任普贡中学校长职务,直到今年6月,因为身体原因卸任。但目前,他还在该校承担教师工作。
据汪校长介绍,他读书时,学校只有一排旧瓦房,每个班只有一个窗户,采光很差。窗户上的玻璃都没有安装完全,有的窗户是用油纸包着挡风。冬天,有条件的学生提着烘笼来上学,没条件的同学就靠身体抗寒。他到普贡中学任教时,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我是马路村人,在普贡读的小学和初中,高中是在平坝县读的,从平坝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周边的林卡、羊昌等学校当老师,最后回到普贡当老师。普贡中学是一所偏远地区的村级学校,地域狭小、设施简陋,留不住人。多年来,学校主要依靠本地的师范毕业生任教,韦校长、宋校长和我都是本地人,都在这所中学读书出去,然后考上师范,毕业后在周边任教,最后回来当老师,一步一步进修、锻炼,最后当上了校长。”汪校长说。
而这也形成了近几届普贡中学校长的一项“特别的传承”:因为外面来的老师留不住,当时的教师大多是学校周边的人,和周边群众一样,大家生活条件都不是很好,也没能力把孩子送到城里或者镇上读书。
“怎么办?我们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学校办好,让我们的孩子有地方读书。”汪校长介绍,于是,本地人、对普贡中学有感情的人,成为最肯吃苦、最肯干事的老师,学校近几届领导班子就从他们中脱颖而出。
“敬业,在我们这里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不忘初心’的精神。”普贡中学校长宋菁说,“这所学校之所以一直坚持办了下来,主要就是为了我们要有个地方教育自己的孩子。将心比心,把所有的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教,就成为普贡中学教师一直坚守的‘初心’,学校形成了博学、勤教、善导、奉献的敬业教风,也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DNA。”
秉承传统 回首只闻桃李香
“三尺讲台,终岁莫问荣枯事;两袖清风,回首只闻桃李香。”大音希声、朴实无华,是普贡中学的优良传统。
普贡中学自建校开始,历经沧桑巨变。学校每年都有大批学子走出校门,或升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或踏入社会参加工作。无论在中原大地,还是在南国北疆,甚或在异域他乡,处处都有普贡中学学子的足迹,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不少人已成为业内精英。
改革开放以来,普贡中学一直秉承优良传统,教师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工作,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学校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人为本全面规范学校管理,推进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坚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和谐与可持续终身发展。
几年来,通过创新“夫妻双班主任班”“同课异构”“校长夜间值班巡视”等方法,普贡中学的教学质量不断创新高。2017年,新区组织的第一次中考全区600分以上30人,普贡中学占16人,新区前10名普贡中学占6人,500分以上人数,普贡中学位列新区第一;2018年中考普贡中学成绩更上一层楼,采用贵阳试卷的贵安新区600分以上5人全部为普贡中学学子,新区前20名除第9名外,其余全部为普贡中学学子;550分以上全区80人,普贡中学占57人;全区500分以上215人,普贡中学占102人,均位列新区初中第一。该校以一流的教育质量,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学校先后被评为新区先进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普贡中学在文艺、体育、学科竞赛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也非常喜人。普贡中学田径项目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成绩均居同级同类学校前列。在2017年贵安新区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期间,该校学生一举夺得14项田径比赛中的8项第一。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该校的诗词进校园活动有声有色,成立了远近闻名的“勤径诗词社”,定期出版师生诗词作品,举办诗词交流比赛……
普贡中学,一步步走着自己的路,每天进步一点点。
风雨兼程、沧桑砥砺、春华秋实。
随着名气增大,平坝、安顺、贵阳的学子纷纷前来求学。这里,已成为众多学子带着圆梦情结抒写人生传奇的殿堂。
【记者手记】
乡村小学校拥有“大梦想”
从贵安新区黔中大道,经北斗湖路,就可到达面积约7平方公里的小村寨普贡村。这里,和贵州省数千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庄一样,青山绿水掩映下,静谧、祥和,小村里没有喧嚣的工厂,也没有高楼大厦。
在普贡村一栋栋普通村居之中,占地约160余亩,白墙红瓦、美轮美奂的普贡中学尤其显眼。
“新的4栋教学楼,2000多平方米的学生食堂,2栋学生宿舍,音乐教室、图书室、实验室以及多媒体教室建成,砂石操场铺上了塑胶跑道和人造草坪,音乐室、美术室、微机室、实验室等功能教室相继投用,专用宽带接入学校,警务室保安执勤巡护……普贡中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面积狭小、设施简陋的‘旧农村中学’,变成了一所教学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学校。”普贡中学校长宋菁自豪地说,“新时代要有新作为。现在,新区优先发展教育,正投入巨资打造优质教育示范区和普惠教育先行区,普贡中学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新区让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精神,在义教均衡发展、教学质量提高、不断改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着力,把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普贡中学发展成为区域内教学质量一流,办学特色彰显,校园文化浓厚的人文学校。”
“这里,已经是贵州最大的乡村中学?”
“这里,已经是贵州最好的乡村中学?”
“这里,已经是贵州省内第一乡村‘名校’?”
……
面对上述问题,宋菁说:“一所有魅力有生命力的学校,不仅应该做到‘全面育人’,更要不懈地去探索如何‘办出特色’,并不断地去完善、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