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于1958年的贵州财经大学,是我省一所培养经济型人才为主的大学,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重点建设的贵州省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从成立到今天,贵州财经大学已经走过了60年风雨历程,为社会培养了8万多经世致用的儒魂商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贵州财经大学校门 (刘先诚 摄)
五校合并成就贵财 岁月漫漫春华秋实
说起贵州财经大学,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漂亮。没错,依山而建、傍水而设,赭红色的主体建筑颜色总能让这所学校充满暖意。
初冬时节,漫步在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贵州财经大学校园,冬日暖阳下,金黄的银杏叶随风飘落,与各色红叶、赭红色的教学楼相互映衬,加之湖面倒映,如铺开的画卷,身边不时走过的年轻学子,让这所学校和谐灵动之余,更显朝气蓬勃。动静之间,余韵悠长。
校园里随处可见镌刻在石头上的经典语录,让这所财经类院校处处充满人文气息。
如此美丽的学校,谁会想到曾经历了两次停办?
说起贵州财经大学的历史,得到该校校史馆了解更加详细的细节。
记者在校史馆看到,在这里,学校60年的历史就像时间轴一一排列于眼前。
贵州财经大学,简称“贵州财大”或“贵财”,创办于1958年,原名贵州财经学院。
学校由贵州省财政干部学校、贵州省银行干部学校、贵州省商业干部学校、贵州省粮食干部学校和贵州省供销合作干部学校5所财贸学校合并而成,命名贵州财经学院。也正是贵州财经学院的成立,贵州才有了自己的财经类高等学校,专门培养经济型、财经类人才。
说起学校的校址,估计不少人都只知道在贵阳市鹿冲关,其实学校最早的校址是在贵阳市河滨公园旁,与贵州师范大学最早的校址仅一街之隔。
学校在1958年开办1年多后即停办整顿,1960年秋季恢复招生,1961年底改为贵州财经干部学校,7年后又改为贵州财贸政治学校。1973年,贵州财经干部学校的建制不复存在。1978年,学校复建,与当时的省财校、省粮校共用一个狭窄的校园。
“因为只有一栋教学楼,3个学校各只有一层,3个学校的学生经常为了争操场而发生冲突,哪有今天这样的大校园!”说起学校成立之初的状况,贵州财经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彭吉军感叹道。
当初办学条件有限,图书馆都是建在学生宿舍楼顶上,被称为“顶棚图书馆”。体育课长期是用汽车将学生送到几公里以外的省军区操场上课。直到2002年,学校搬到鹿冲关校区后,办学条件才得到大大改善。
“今天的贵州财大就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学校硬件条件可以说在省内排名靠前。”彭吉军说。
新千年迎来新纪元 “财院”变“财大”
“学校办学条件真正得以改善应该是从2000年以后,那时候学校逐渐步入新的跨越式大发展时期。”彭吉军说。
据介绍,进入新千年之后,贵州财经学院迎来大发展。2001年,学校新增了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旅游管理、工程管理4个本科专业。在随后的几年里,教育技术学、电子商务、公共事业管理、金融工程、税务、保险等专业也相继设置。2003年,学校先后获得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统计学、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等硕士点授予权,打破了贵州省没有应用经济学硕士点的历史。
2011年,学校本科专业增至4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49个,逐步形成了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体系。
随着学科专业的稳步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学校招生达2856人,当年在校生达9641人,创历史新高。2011年,学校录取本专科和独立学院新生近8000人,各类新生综合报到率达94.2%,办学规模和社会效益得到有力彰显。
2002年,学校从狭小的河滨公园校区搬至鹿冲关校区。10年后,学校迁至位于贵安新区的花溪大学城内,成为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首个入驻的学校。
真正值得记住的是2012年,这一年学校在第六届教育部高校设置评估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高票通过该校更名为贵州财经大学。
2012年4月5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贵州财经学院更名为贵州财经大学的通知》(教发函[2012]62号文件)。从此,贵州财经学院正式更名为贵州财经大学。
如今,学校占地5106.8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3万余人,教职工1874人,专任教师127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807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28人。201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审核评估,一流本科教学体系基本形成。2017年,《贵州财经大学学报》成为省内高校中唯一一家双核心期刊。
学校从成立之初仅有4个系8个专业发展到今天,拥有本科专业62个,涵盖8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示范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
学校现有学院(部)17个,除历史传承下来的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等外,还包括为适应“大数据战略”而成立的大数据统计学院和贵阳大数据金融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贵州财经大学西密歇根学院,以及设在非洲厄立特里亚的孔子学院。
按照布局,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校区着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体系,培养高层次经管人才;鹿冲关校区致力于打造满足贵州省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需求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品牌;河滨校区重点建设大数据金融学院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如今,走在贵州财经大学的校园里,河滨校区年代久远,负有历史的沧桑感;鹿冲关校区幽静清雅,依旧书写着昨天的芳华;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校区青春亮丽、朝气蓬勃、活力四射,正迈步向前,迎接下一个60年的新历史。
厚德博学笃行鼎新 培养八万儒魂商才
在采访中,师生提得最多的就是学校的校训。
贵州财经大学的校训是“厚德、博学、笃行、鼎新”,一进入贵州财经大学的大门,就可以看到这8个字。
“厚德”,取于古训“天行健自强不息,地载物厚德与秋”。“博学”“笃行”源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荀子·修身》:“笃志而体”,笃,坚定、踏实,行,执行、做、行为。“鼎新”选用成语“革故鼎新”的除旧布新、开拓创新之意。
简短的8个字,不仅蕴含着贵州财经大学的教学风格、育人品质,更是贵财文化的集中体现。
说到校训,在贵州财经大学,每一位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都知道一个词叫“儒魂商才”,这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也是每一位贵财人一走出学校后,致力要成为的人。
60年的风雨历程,一路走来辗转坎坷,也成就了贵州财经大学艰苦奋斗、严谨务实、负重致远的贵财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贵财人不断前行,不怕艰苦、砥砺奋进,成就了贵州财经大学独特文化之所在。
自建校以来,贵州财经大学就一直秉承着“艰苦奋斗、严谨务实、负重致远”之贵财精神,恪守“厚德、博学、笃行、鼎新”之校训,致力于“富民兴黔”,培养经世致用的“儒魂商才”,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60年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8万余名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国证券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天,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有着贵财人的身影,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记者手记】
进了贵财门 一生贵财人
上周末,贵州财经大学组织召开了建校60周年校友联谊会。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贵财校友们重聚校园。
这不仅是一次重温大学美好时光的机会,更像是一位母亲对出门打拼多年的学子们的关爱,让人倍感温暖和感动。
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建校60周年专门策划的。
对于每一个贵财学子来说,这是学校的传统。学校不仅在全国多地有校友会,更是在每一届学生毕业时,就会任命一届“名誉校友”,以方便日后联系校友。
在鹿冲关校区,有不少校友捐建的纪念标志或绿化林,它们记录着一批批从这里走出的学子,这是贵财人对学校的感念,更是学校对八方学子的惦记。
他们最绚烂的梦想都在这里绽放,在这里起航。一朝贵财人,终生贵财魂。人虽然毕业,魂还在。怀揣梦想,秉着儒魂风,带着师长训,投身到祖国建设中去。
看今朝,一代代贵财人意气风发,有的投身到公务员行列,为人民默默奉献;有的投身商海,努力拼搏,闯出一片天地;有的成为律师,以法律之名,扞卫正义……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在学校的那一段初心——以儒之魂,铁肩担道;经世之才,永不言败。
在采访过程中,与贵财师生接触后,记者深深感受到,每一位贵财人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他们把这种气质称为“贵财气质”。
无论他们走到哪个地方,步入哪个岗位,他们都谨记着贵财的校训、谨记着大学第一堂课上,老师叮咛的不负儒魂商才之名,成为经世致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