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强化资金支持。下达5000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和1651万元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支持扶贫产业发展,直管区4乡镇本级共投入资金400余万元用于产业结构调整。
二是强化技术培训。用好“土专家”“田秀才”,开展“农技专家下基层”活动,围绕种、养、加、销关键环节提供技术服务,实现扶贫产业技术服务全覆盖,完成农民培训6000余人次。
三是强化产销对接。利用大学城优势推进“校农结合”,组织各高校食堂向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采购农产品,达到学校食堂采购总量的40%以上。引进贵州绿色农产品流通控股有限公司、宝能农产品综合物流园等一批农产品综合运营项目,加快产供销一体化。
四是强化模式创新。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共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52家、种植大户224户、家庭农场144家,其中国家级专业合作社2家,有效弥补了农户分散经营的不足,提高了农业经营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