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贵安要闻

    先安置后拆迁 “一化三新”统筹新区城乡发展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红顶灰墙的小高楼,蜿蜒整洁的柏油路,走进贵安新区北斗湾社区,广场宽阔平坦,树木郁郁葱葱,宁静优美的社区环境……而这一切,在众多入住社区的村民心里,曾经只是一个梦。

      随着新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北斗湾社区的建成,通过集中安置,贵安新区麻郎、桥头以及狗场三个村776户村民住进了新房,梦想成真。

      让搬迁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贵安新区在拆迁安置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过程中,以脱贫致富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以就业和增收为核心,以改变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为主线,围绕“建房、搬迁、就业、保障、配套、退出”六个关键环节,周密组织,精心实施。通过“一化三新”统筹城乡发展模式,贵安新区14个新型安置社区已启动回迁6个。

      搬出新环境

      在离北斗湾社区1.3公里的地方,是贵安新区麻朗村曾经的所在地,这里也是搬迁到北斗湾社区人数最多的一个村寨。

      原来的麻郎村交通不便,居住环境差。驱车前往麻郎村的过程中,原本几分钟的路程,因为一大截碎石路,整整行驶了10分钟。

      村里一栋栋破烂不堪的瓦房映入眼帘。“这个就是我曾经的住房,过去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住着又湿又冷。”说起曾经的居住环境,麻郎村支书刘桥英有些动容。

      干了17年的村支书,刘桥英想过许许多多的法子让百姓致富,为的就是能够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

      “你看,陈三贵家是原来村里最困难的一户,房子因年久失修,只剩下几块瓦片,木头柱子都腐朽了。”顺着刘桥英所指的方向,一栋摇摇欲坠的瓦房进入记者视野。

      在村里走了一圈,砖墙所建的房屋屈指可数,破败不堪的瓦房比比皆是。“除了居住条件差,村容村貌环境也是一个大问题,大家没有环保意识,家禽家畜随意养殖,到处都是污水和家禽家畜粪便……”

      “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建起了新房,可自建一栋房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元的建设成本,大部分村民承担不起。”刘桥英说。“原本麻郎村生产的生态米品质很好,也因为交通限制,销售很困难。”

      百姓求变的期望,就是政府努力的方向。2014年,贵安新区为了改变麻郎村、狗场村、桥头村三个贫困村776户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面貌,通过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下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全域规划,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区和非规划区建设及公共服务。采用整合搬迁的形式,统一规划建设了北斗湾社区。2015年2月,项目总投资7.76亿元,占地403.9亩,共计79栋1266套住房的北斗湾社区正式开工建设。2016年6月,北斗湾社区交房验收。

      “环境好、服务好,以前修新房是做梦,现在有了政府扶持,让我们住上了这样漂亮的房子,水电、燃气都入户了。”作为麻郎村贫困户之一,韦山高一家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分到了6套住房,优美的小区环境和宽敞明亮的新房,让韦山高感叹不已。

      统一搬迁、集中安置,带给群众的变化不仅仅是居住条件。走进北斗湾社区,医院、养老院、幼儿园等公共服务配套一应俱全。双向四车道的北斗湖大道从社区旁边经过,前往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和新区临时行政中心的两路公交车终点站就设在社区旁。

      “现在交通也便利,以前去高峰镇赶场得走一段路才能坐车,来回需要四五个小时,现在公交车就在楼下,十几分钟就可以到镇上。”韦山高笑着说道。

      贵安新区在推进安置社区的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建设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设施城镇化来打造,完善安置区道路、饮水、通信、供电等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解决好移民住房、医疗、社保、子女就学等问题,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迁出新生活

      住上了新房子,还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解决吃饭的问题,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老板,炒4个菜。”每天一到中午,罗排叶的餐馆内便热闹起来。

      “周围的建筑工人和VR产业园里面的工作人员都会来餐馆里吃饭,一天下来至少有两三百元的纯收入。”搬进北斗湾社区之后,利用社区的位置优势,罗排叶和嫂子两人经营起了餐馆。

      在搬迁之前,罗排叶一家的生活来源全靠家里的几亩地,“那时候种玉米和水稻,两人忙一年下来就几千元的收入。”入不敷出的困境逼得罗排叶和丈夫双双外出打工。直到听见村里搬迁的消息,罗排叶才选择回到家里,搬进社区之后,看到便利的交通,周围在建的项目比较多,VR小镇旅游也火起来,罗排叶和嫂子合计后很快开起了餐馆。

      “就在家门口上班,做保洁工作,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既能照顾孩子,也能照应老人。”中午12时,刚刚从北斗湾VR小镇下班的韩孟琴准备回家做饭。

      目前,社区有300多个村民在社区周边的VR小镇、云漫湖、贵澳农旅产业示范园等地就业,基本实现了一户一人就业。

      “记得在六七年前,干传统农业,麻郎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而现在不仅住上了新房子,收入还翻了几番。”刘桥英笑着说。

      为了保证老百姓搬迁之后有长远发展的生计,坚持就业保障为先,为搬迁户提供生产、就业培训、创业贴息贷款等支持,确保“稳得住”;对现有耕地确权流转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现代企业,为搬迁户提供就业机会,确保“能致富”。为易地搬迁户每户提供5万元以内、贴息3年的优惠贷款,通过加强就业培训,实现有劳动意愿和能力的搬迁户每户至少1人就业。

      在北斗湾社区周边,已引进包括贵澳农业在内的农旅一体化项目数十个,不仅让农村土地实现合理流转,还为搬迁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对搬迁群众免费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并有针对性地往各大园区输入产业工人和保安、保洁、协管人员等;贵安新区还与入驻企业建立就业联动协作机制,在招聘员工、实施项目建设时,对被征地群众实行政策倾斜,帮助被征地群众就近转移就业。

      移出新思维

      在北斗湾社区向北26公里的另一个安置小区——贵安星湖云社区里,社区居民除了生产方式在逐步改变以外,思维方式也伴随着新的生活开始发生微妙变化。

      走进星湖云社区,广场两边是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水生植物组成的雨水花园,房前屋后都是花草树木,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跃入眼帘。打开手机无线网,一个名为“H-GuiAN”的免费WIFI出现在视野里,点击连接,就能快速登录网络。

      “无线网络、海绵城市,这些概念在搬进社区以前几乎没听说过。”社区居民胡如凯感叹道。

      “以前一下大雨,村子里到处是积水,现在小区建设的海绵城市系统,下雨天出门基本看不到积水。”胡如凯告诉记者,雨水还会被收集起来用于生活用水。

      为了让集中安置的搬迁农民享受到更好的设施,贵安新区统一按照国家绿色建筑二星标准设计,融合海绵城市理念,打造了省内首批生态绿色、智慧管理的新型云社区。小区配备了云健康中心、云社区中心、无线WIFI、智能充电桩、智能监控等设施,进一步优化了居住环境。

      星湖云社区正是贵安新区13个新型生态智慧社区中首个建成完成集中安置的,也是我省第一个按照生态型、数字型、服务型理念打造的“互联网”云社区。

      “以前需要来回跑办理相关证明,现在只需要手机就可以办理相关事项。”胡如凯告诉记者,从搬进社区之后,以前约定俗成的很多东西都在改变,而且比想象中的快捷、方便。

      社区主任聂薇介绍,星湖云社区建筑绿化率达36%以上,实现三管入户(直饮水、中水回用、自来水)、集中供暖和雨水集中回收。同时,社区通过信息化手段将社会资源与政府资源进行有效对接和整合,以社区服务与管理为核心,将各项公共服务、便民服务送到社区各家各户,从而实现社区的智慧化管理和服务。

      “简单来说,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手机APP,进入网上政务大厅、医疗中心、智能家居等系统,办理相关手续和获取所需信息。”聂薇说。贵安新区在推进安置社区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管理智能化、农民市民化等特点进行安置社区的打造,让农民向市民转变的同时,思维和生活方式也逐渐转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