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洒下希望的季节。时下,在贵安新区湖潮乡,人们正趁着春风好时光,按下播种的“快进键”,期待在秋天收获一份沉甸甸的果实。
调结构 调出农业特色
芦猫塘村种植紫云红心薯、辣椒;平寨村种植丹参;磊庄村种植猕猴桃、黄豆、刺梨、日本优质水稻;中八村养殖龙虾……在湖潮乡,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正在每一个村寨掀起,惠及千家万户。
据了解,今年湖潮乡着力补齐短板,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步伐。
湖潮乡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退以玉米为主的传统低质低效农作物,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优质生态高效农业,聘请资质专业团队加强技术指导,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要求,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全面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参与发展扶贫产业,积极调动资金、资产、资源,实行“三变”。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湖潮乡每个村以资源为基础,因地制宜,发挥本村资源优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发挥区域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生产区。
同时,湖潮乡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积极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做好市场预测、技术辅导等服务,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及时调整产业政策,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适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总量平衡。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介绍新型农业技术和市场情况,引导农民对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进行探讨,自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最终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产业目标,真正让农业增效,村民增收,百姓共同奔小康。
抓产业 打开增收门路
春天的红枫湖畔格外漂亮,山清水秀,百花齐放。不过,平寨村桐木组组长唐永兰顾不上欣赏美景,她的注意力全都在眼前那一大片刚长出新芽的苹果树苗上。看着长势良好的果苗,唐永兰心里别提多高兴,这片果林有今天的规模来之不易。
平寨村位于红枫湖边上。由于地处水源地,村里要实现村民增收,先要保护好周边生态环境。因此,发展什么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村民们关注和探讨的难题。
在经过市场调研和乡镇多次沟通,村里决定带领村民发展种植业,主要以没有污染的绿色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和土质条件以及水源地问题,平寨村从去年开始种植苹果树。
刚开始,由于担心品质、销路等问题,不少村民并不愿意参与种植苹果。作为组里率先尝试种植苹果树的村民之一、种植示范户唐永兰,为了说服其他村民,费了不少心思,做了不少工作,也受了不少委屈。为保证已经种植苹果农户的收益,以及给不愿意种植苹果的农民带来示范效果,去年一整年,唐永兰满山地里跑,一会看看这家苹果树苗发新芽了没,一会又跑到另一山头,和村民探讨栽种注意事项。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平寨村苹果种植迎来了大丰收,苹果不仅果大,而且口感很好,销路相当不错,这彻底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今年,不少村民主动参与种植苹果。
又到苹果树生长的好时节,唐永兰每天又要跑到果树林里走走看看,给村民们讲解注意事项。
“今年平寨村已种植苹果树700多亩,大部分都已经挂果。今年村民们的收入相当可观。”望着村里的苹果林,唐永兰信心满满。她表示,村里还计划打造观光农业,发展农家乐,“随着新种植的苹果树挂果,以及销路的不断扩展,我相信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强项目 扩大辐射效果
这几天,在芦猫塘村大坡脚组,处处都是农忙景象。和往年忙着种玉米、稻谷等农作物不同,今年,村民们忙着栽培食用菌,不少示范户还带着其他农户一起栽培。
在自家二楼的“温室”里,村民蒙凡贵正小心翼翼地查看架子上的菌包生长状况。“温室”里栽培的是蒙凡贵和另一名村民蒙凡军的菌包,一共有1750棒。由于栽培食用菌增加了收入,蒙凡贵主动扶助蒙凡军,两家互相协助,共同致富。
据了解,今年芦猫塘村着力开展培养食用菌项目,初步计划有30万棒规模,拟带动300户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并覆盖90户贫困户。让农户实打实地增收、创收,激发农民群众热情,进而产生“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辐射效果,做大做强湖潮乡食用菌产业项目。
同时,芦猫塘村村支两委还积极谋划,为食用菌落实卖家,保证销路。
除了培植食用菌,芦猫塘村还引导村民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精品蔬菜、中药材、果品、牧草等产业。村里通过发展村级合作社,积极带动村民进行一对一帮扶,对这个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7亩的村进行精耕细作,带领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