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安新区是一座建设在“水缸”边的国家级新区。
新区核心区涉及区域水源湖库5个,即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这“两湖三库”均为贵阳市和新区重要的饮用水源。
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切实履行国家级新区的责任与义务?
如何完成好党中央和国务院赋予的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任?
如何守好贵阳和新区市民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
“扎实推行‘河长制’,精心保护水资源。”新区的回答坚定而响亮。
今年4月以来,贵安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河长制”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安排部署,立足新区实际,全面推进河长制,并在治理过程中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河湖水源治理管理新模式。
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
“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的铿锵话语,是情系民心的庄严承诺,也是维护河流健康的号令。
今年4月,贵州省出台了全面推行河长制总体工作方案,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
贵安新区迅速部署、狠抓落实。
为保护贵安新区饮用水源及其汇入河流水质,新区建立“河长制”及相关考核办法,印发《贵安新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为新区河湖水源治理工作有序高效开展,提供了路径支撑和激励保障。
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和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主动担当新区范围内十三条(座)主要河湖水源的“河长”。其中,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任新区“双总河长”。在新区范围内,实行新区、乡镇(园区)、村的三级“河长”工作制,层层织密河湖责任网,切实将河流保护责任落实到人。
着力开展河长巡河,让各级河长切实行动起来,将责任落实到位。
“每周巡河日,我都会带着人到松柏山水库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沿河开展水质查看、河道卫生检查,我们禁止游泳、烧烤等污染河水行为,一旦发现就用手机拍照片记录下来。”松柏山水库的村级河长李祥飞说,除了巡河日,平时他也常常在河流周围散步,随时记下沿河情况变化。
大数据推动智慧生态监管
“2018年初,所有河长都会接受培训,使用河长手机APP巡河,GPS定位、随手拍记录、撰写巡河日志等,河长将实现掌上办公!”新区环保局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处负责人彭方桂说。
目前,新区积极发挥大数据产业优势,以松柏山水库为试点,努力探索建立“以贵安新区水智慧大数据平台为抓手,以截污、治污为重点,注重生态,强化管理”的管理新模式。
通过建成松柏山水库水质在线监测站,实现水质数据实时上传,实时分析水质变化趋势,同时安装松柏山水库在线监控摄像头,全面掌握水库动态。
“目的是以水智慧平台建立河长工作信息调度和信息公开新渠道,督促各级河长加大巡河力度,统筹涉水项目部署,调度各项目进展。”彭方桂说。
此外,按照饮用水源保护相关规范要求,新区编制了《贵安新区松柏山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标志牌设立方案》,设立界碑2块,界标47块,宣传牌10块,交通警示牌22块,在一级保护区建立长1500米围网硬隔离措施,基本完成饮用水源地标识、标牌、围网的建设工作。
移民搬迁加速恢复原生态
“松柏山水库之前是农业灌溉用水,2013年,被调为饮用水源。该水库不但向贵阳供水,还是大学城最主要的饮用水源。”新区环保局局长助理童星然说。
根据《贵州省进一步加强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工作方案》的要求,2018年底前,新区要完成对松柏山水库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居民全部实施生态移民搬迁。
松柏山水库工程建设于上世纪70年代,建设初期,松柏山水库做农灌水,村民在发展农业之余,搞起了乡村旅游,现在突然不让搞了,群众工作难度很大。
“我们村在松柏山水库共涉及7户搬迁,需要耐心入户协调沟通。”李祥飞说,通过政策宣传,村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大大提高了,现在已有6户村民签下了搬迁同意书。
“河长上岗,水变清了,烧烤、游泳的人不见了,饮水也安全放心了,这是为子孙后代造福。”在松柏山水库周边,不时可听到村民们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