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绘就着贵安新区跨越发展的新篇章,同时也开启了新一轮的企业寻宝之旅。
今年三月,在北京举行的贵安新区大数据招商引智项目签约仪式上,17个项目的寻宝航船驶向贵安,它们涉及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多个业态和领域。半年多过去了,这批驰骋在大数据蓝海的企业在贵安新区这片热土上产生了哪些行业化学反应?这里是否离市场更近、离时代更近、离梦想更近?本报将走进它们,进行全方位扫描。
走进贵安新能一体化体验中心,“电动贵州,绿色出行”8个字跃入眼帘,各种规格的电桩屹立在大厅。
顺着往里看,一张大约3米长、2米宽的大屏幕呈现在眼前,记者看到,屏幕上分布着贵安充电运营、电桩充电运营、车辆管理、能源支付、分时租赁、用户&结算、订单管理、生产管理等八大板块的内容,这就是贵安新能一体化系统。
“这个系统是智能,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运行和管理情况。”贵安新能电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周庭告诉记者。
周庭介绍说,整个充电站内无人值守,但无需担心,当车主驾驶着电动汽车,使用电桩APP一键预约、快速导航至该充电站后,只需使用手机便可一键充电。
“如果没有提前预约,也只需打开手机扫码便可开启自助充电。站内的电子大屏上,会实时呈现预约和充电状态,充电结束后,系统会自动结算并支持支付宝、微信等多种支付方式。”
据了解,该项目今年5月初投入使用后,极大解决了贵安新区电动公交、商务通勤车辆的充电需求,充电站每天满负荷运转,日售电量可达5000kWh。
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内,大道上可看见大大小小的充电桩。周庭说,目前,园区内180千瓦时的充电桩有3个,60千瓦时的充电桩有7个,其他小型的有30多个。
电桩除了在园区内进行布局以外,在花溪大学城“双创园”中也有3个。在贵安新区,电桩布局开始走出园区。
周庭说,充电站的电桩分为大、中、小三种型号,能全方位照顾和满足大巴车、商务车、物流车、普通乘用车等所有符合国标充电接口的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此外,电桩的充电云平台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能实时监测车辆状态、当天行驶里程和累计总里程记录,有效管控车辆。而这项技术也正在和南方电网等相关部门对接,将接入正在建设中的贵州省充电运营系统平台,实现充电桩数据互联互通、统一标准。
据悉,该项目有效实践了“车—桩—网”的理念,把互联网技术、充电硬件技术、车联网及运营技术整合起来,通过政府资源的配置、合理的资本投入,建成高标准、智能化的充电站。
目前,充电站满足了贵安新区整个新能源公交、通勤以及分时租赁的需求,获得用户良好的口碑。
既要口碑,又要品牌,公司设计了像大写“G”,名为“电动贵州,绿色出行”的充电桩品牌,周庭说,只要是在路上看见这样的标志,就是车桩公司的充电桩。
怎样把电桩更好的推向市场,周庭认为,需要在高速路段上建立相应的充电站,更好解决新能源汽车用户充电需求。
电桩公司CEO先越介绍,车桩网一体化是利用“互联网+”的模式,打通整个电动汽车充电产业链,通过平台将电动汽车租赁、销售、维护和充电一站式结合,让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在一个平台中合理运营、相互促进。
据了解,该项目将在贵安打造中国首个新能源汽车“车—桩—网”,全产业链一体化运营示范中心,预计项目在2020年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达3亿元,年缴纳税3000万元。
目前,该项目智能厂房、集中式充电站等已建成投产,已在园区内启动车桩一体化示范运营,截止到今年8月,项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3000万元,实现产值为1800万元。
下一步,公司将陆续启动与省内各地的对接工作,复制贵安车桩网一体化模式,实现新能源充电站在全省的普及。
同时,公司将与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依托贵安新区新能电桩科技有限公司的PPP平台共同合作,打造贵州全区域旅游绿色电动化交通和能源互联网+旅游产业示范,让新能源与文化旅游产业有效的融合。通过电桩与旅游相结合,把景区绿色出行作为一个突破口,推动新能源同文化旅游产业的互动融合,实现景区全域电动化。
工作人员为新能源汽车充电。 刘啟钧 摄
产业园外的充电站。 刘啟钧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