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贵安要闻

    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助推新区同步小康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以前东奔西跑混口饭吃,总觉得日子没个奔头。”提起昔日的生活,湖潮乡芦猫塘村农牧场组村民王亮全眉头紧锁。

      “现在自己搞种植,一年到手的纯收入达到5万元左右,总算是搞到事喽。”看着田地里长势良好的蔬菜,谈起现在的生活,王亮全兴奋不已。

      芦猫塘村土地少且分布不均,新移民组、农牧场组、芦猫塘组都属于红枫湖水源保护区。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成为芦猫塘村脱贫的重要手段。

      “过去村民主要种植玉米,收入很不理想。”农牧场组组长王亮明无奈地说。

      如何改变收入不理想的现状?

      王亮明告诉记者:“今年初,贵安新区在芦猫塘村实施了喷灌蔬菜精准扶贫项目,200亩田地全部安装上喷灌设施并种植了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仅仅几个月就让咱村民尝到了甜头。”

      目前芦猫塘村已经完工的项目有50万元45亩莲藕种植项目和150万元200亩喷灌蔬菜种植项目,带动贫困户33户73贫困人口增产增收。

      脱贫工作,不仅要精,而且要准。

      “给农民发钱,有些拿去大手大脚就用了,根本达不到扶贫的真正目的而通过产业,可以让农民有一个长久的生存技能。”贵安新区扶贫办主任黄辉如是坦言。

      贵安新区按照“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合作化、质量标准化、产品特色化”的目标,重点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助推新区贫困户精准脱贫,努力实现“人均一亩果”、“人均一亩菜”,人均掌握一门技术的目标。

      高峰镇王家院村盛产水晶葡萄,优良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得该村在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上有所依托,在实现精准脱贫上有所倚仗。

      葡萄种植是高峰镇生态特色的一张名片,该镇紧紧抓住高峰水晶葡萄种植的优势,引导群众成立了葡萄种植协会,形成产、经、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葡萄种植产业化,集葡萄观光、销售、旅游为一体,现有年产量达1500万斤的水晶葡萄种植基地。

      王家院村村民龙华乐呵呵地说:“现在我们的收入来源不只是靠卖葡萄了,还增加了农家乐、旅游住宿等一系列旅游相关的收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党武镇带领老百姓发展精品桃子、核桃、李子、马铃薯等产业,转变原先老百姓“等、靠、要”的思想。

      党武镇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0万元,在2个贫困村实施5000亩优质核桃产业化扶贫项目,现已进入管护阶段,项目区涉及贫困户37户,项目挂果见效后,亩产核桃200公斤以上,按60元/公斤计算,每亩收入达万元以上。

      截至目前,贵安新区建档立卡共计2131户贫困农户,共有326户贫困户已经完成种植果树41405株,占地820.8亩,新区非贫困户共431户完成种植果树117140株,占地2343.7亩,预计增收2000元/户,新区上半年基本完成“一户一亩万元田”目标任务。

      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社的建立正是发挥村民凝聚力的作用。

      贵安新区积极引导贫困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区范围内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11家,17个贫困村共发展有40家合作社,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努力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为引领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力军。

      在芦猫塘村,湖潮乡鼓励村民成立了“东风生态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共同种植蔬菜瓜果,并采用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模式,降低了村民的种植风险,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东风生态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农户94户,2016年前三季度各类蔬菜收入总计突破100万元,提前实现“一户一亩万元田”的工作目标。

      “去年是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农民赚不了什么钱,今年我们转变方式,成立合作社,按照科技农业种植方案实施,从经济增长来讲,去年总的产值是24万,今年到7月已经是93万了,相当于4倍。”王亮明兴奋地说。

      山地高效农业发挥的关键作用是什么,就是让老百姓摆脱“等靠要”思想,主动参与改变贫困现状。这也是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魅力所在。


      贵安新区万亩葡萄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