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贵安要闻

    展传承美炫民族风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传承手艺,吸引眼球。(韦永红 摄)

      享受原汁原味的布依族的山歌、美酒,体验苗族文化的魅力,到夜郎谷探寻古老的傩文化秘密,到高峰山万华禅院静静感知贵州乃至西南佛教文化发源地的清幽与禅意……厚重的历史脉络,深深的文化印记,成为留驻贵安的一个理由。

      民族文化是历史传承的精神力量。在贵安的地域范围内寻找原住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吸取、积淀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表述,让人们对这座新兴城市产生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因为独特的人文美,这片既古老又新鲜的土地熠熠生辉。

      文化根脉的时代表达

      贵安之贵在山水,山水风光神奇秀丽;贵安之美在文化,民族文化古朴多姿。

      位于青岩古镇到黄果树瀑布这条世界级黄金旅游带上的贵安新区,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多达20余处。经考古发现,马场牛坡洞古人类活动遗址对研究贵州洞穴文化具有开创性意义,马场熊家坡大量古墓群丰富了贵州历史人文,加上历史悠久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和600多年的屯堡文化,荟萃成了贵安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

      自开发建设以来,贵安新区一直秉承“文化立城”的理念,把文化的传承与塑造作为一种使命,力求以文化来滋养这个“山水之都·田园之城”。

      在规划理念上,贵安坚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天道法则和生态智慧,注重山地特色和延续历史文脉,促进产、城、景互动融合,推动山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在规划编制上,总体空间布局为“一核两建设区”,其中一区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包含“屯堡村寨群落、手工艺遗产群落”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深深体现对文化的敬畏。在特色风貌塑造上,率先编制建筑风貌导则,形成了“现代本土、多元融合、清新亮丽、生态智慧”和“绿水、青山、红瓦、白墙、披檐、收颈、竖窗、通廊”的独特建筑风貌指引。

      贵安新区注重将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将能体现民族工艺的遗迹、展览合理规划到村寨打造中,甚至镶嵌到民居里,让人一走进村庄、走入景点,就能感受贵安优秀的民族文化。

      精心打造屯堡文化、洞穴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高峰山佛教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屯堡建筑和古镇保护,按“一村一档”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加强对民族刺绣、民俗文化活动、传统节日、礼仪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按“一村一品”的定位打造主题民族文化旅游村落,培育民族文化新业态,贵安新区推动本土文化繁荣发展。

      展现多元包容开放的城市形象,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贵安新区依托民博会,开启了贵州能工巧匠与世界各国工艺大师、专家的“交流之门”,同时也搭建起了贵安与世界建立广泛联系的桥梁,为贵安新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贵安进一步深入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和资源,弘扬“美丽贵安”特色文化,并有效推进当地民族民间工艺品的保护、传承及科学合理的产业化开发。

      首届民博会召开,随着涉及民族客栈建设、本土文化酒店、旅游、影视、工艺品、特色农产品、文创艺术展示、青少年交通安全情境体验和剧院经营管理等一批项目签约,推动了贵安新区旅游文化产业、民间工艺品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也为实现贵州文创产品走出去引进来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文创促发展,创意赢未来”注入了强大活力。

      与此同时,贵安通过产学研资源共享、产业孵化模式,借助民博会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在贵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中,专门设立了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创业的园区和孵化基地,旨在吸引国际国内著名的工艺大师在贵安兴建工作室,将好的创意与市场实现嫁接,让那些具有“贵安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文化产品成为畅销世界的精品。而“六月六旅游文化街”、平寨社区“创客空间”,正在成为新区传承保护和创新开发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载体。

      经典传承的创意追求

      布依神鼓、清澈古井、妇女手中的刺绣、农家的糍粑……贵安新区平寨村依然展现着历史的乡愁,诉说着文化的记忆。

      穿过宽敞的活动广场,沿着平坦的通组水泥路蜿蜒而进,一幢木制二层小楼特别引人注目,这里被称为平寨绣娘楼。

      绣娘楼内,涂应叶正为新来的绣娘示范基础针法,身边一位男性吸引了记者目光。

      他叫王龚,涂应叶的儿子,竹叶布依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也是平寨首个以刺绣创业的男绣娘。

      2004年初中毕业后的王龚因家庭贫困,和老乡前往广东中山,开始了长达10年的打工生涯。

      2013年底,随着贵安新区开发建设,平寨村依托美丽乡村改造,焕然一新。

      “本来是打算劝儿子回来开个农家乐,他却主动提出要跟我学习刺绣。”说起儿子,涂应叶满脸的自豪。

      王龚笑着接过话茬,“我没想搞农家乐,只想把这里有布依特色的服装和绣品介绍给更多的人,让这门传统的民族技艺代代相传。”

      通过几年的学习和专研,王龚已成为店里主力,在专研绣法的同时,也为产品的市场和未来考虑。

      经过不懈的努力,王龚创办的竹叶布依服饰有限责任公司不但与国内外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还请来了一支较强的技术研发队伍,与国内多家机构联手研发出了自己的特色产品,包括民族服装、民族手工艺品、服装加工、服饰加工等。

      让刺绣产品走向市场,将刺绣工艺推向了国内外,涂应叶和王龚母子齐心传帮带,周边附近以及很多远道而来的爱好者都加入了绣娘队伍。

      在竹叶布依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下,平寨村许多的村民开始了自主创业,涂应叶和王龚也成了平寨致富带头人的典范。加上政府扶持,订单越来越多,竹叶布依服饰有限责任公司采取集中务工和家里务工的方式带动全村100余人就业。

      名匠工艺的情怀传递

      走进王清兰的家,是在一个初秋的午后。轻轻的推开门,不愿惊扰着正为民博会献礼赶工的王清兰。

      年过花甲的王清兰,一针一线颇显吃力,手里的绣花针,已经陪她走过大半辈子。

      王清兰的名字在高峰镇家喻户晓,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王姨妈”,都以拥有王姨妈的一张马尾绣而自豪。于是,“布依马尾刺绣”也成了贵安新区高峰镇一张靓丽名片。

      从记事起,王清兰就开始跟随母亲学习马尾刺绣,布依马尾刺绣的技法变化多端,由于勤学好问,善于创新,13岁的她就掌握了马尾刺绣的各种技法。

      王清兰对马尾刺绣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地步,“每天下地干活心里都还老想着没有完成的刺绣作品。”

      为了捉摸一种新的技法,在没电的夜晚,王清兰用电筒绑在头上照着绣,绣不完就不睡觉。

      在王清兰位于高峰镇街上的布依马尾刺绣作坊里,放满了装饰好马尾刺绣的样品(围腰、背扇、胸牌、布鞋等),古朴,让人心生喜爱;而另一面墙上则贴满了她参加各种刺绣比赛获得的奖状和证书。在刚刚举办的贵安新区妇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赛中,王清兰的一幅以鱼、水、鸟、荷花为主题的精美马尾绣作品斩获大赛二等奖。早在2009年,她就入选安顺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名单。

      王清兰心中永远燃烧着一把对马尾绣的热爱之火,“现在的年轻人用惯了机械,对纯手工的东西失去耐心,担心这门技艺断送了。”

      这些年来,王清兰凭着一种开放包容做好传承的心态,村里只要愿意向她学习马尾绣制作的人,她都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

      “我从裹线、下针、选布这些最基本的内容开始教,连我那8岁的孙女都喊着要学。”王清兰倍感欣慰。

      正说着,刚放学到家的孙女一放下书包就拿起针线,让王清兰教她打结的手法,“她从小看惯了我做马尾绣,很小就学着我比划,想要传承马尾绣就得靠她们咯。”

      “我的儿媳妇是福建人,现在都能娴熟的掌握大部分马尾绣技法。”王清兰说,因为政府对民间手工技艺的重视和支持,她还在村里开了培训班,村里的妇女纷纷报名参加。不仅如此,在民族民间工艺品越发受欢迎的当下,她们还将制作好的马尾绣成品委托给王清兰统一售卖。

    每一件作品传递的是手工艺人的温度和情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