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14个国家级新区中唯一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贵安新区始终把生态环境看成最宝贵的资源、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开发建设中,按照“低冲击开发”理念,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围绕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全力打造“会呼吸”的城市。
来到贵安新区的月亮湖公园,实际上已经踩在了一块能吸水的大海绵上。这样的绿地看似平常,但在绿地下面数米深的地方,设置了蜂窝状的蓄水池,再加上广场上的生态砂基透水砖,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统。这个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统。每年就可收集12万立方米的雨水,用来补充月亮湖水源,以及绿化浇灌。
在贵安新区,一条围绕着海绵城市建设的生产链正在形成。2015年8月,贵仁公司第一条生态砂基透水砖生产线投产,良好的透水效果使得该产品成为新区海绵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环保材料,被广泛应用到星湖社区、星月社区、月亮湖等新区的各大项目建设中。
“我们模拟的是小雨的状态,这个小雨下到我们的广场上,透水砖会渗透回补地下水。普通透水砖主要靠孔隙透水,使用后会孔隙堵塞,会不透水,下大雨会积水。我们这个可以做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积水。”贵仁生态砂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进超为记者做了个演示。
贵仁公司董事长、新区建投总经理刘晓星说:“新区申请了海绵城市的试点以后,我们这个项目的战略意义就更加的凸显。因为我们生产的“生态沙”的系列产品,可以在我们海绵城市里面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015年6月,贵安新区抓住成为全国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的机会,计划在三年内投资46.7亿元,在中心区19.1平方公里的试点范围内,实施8大类67项工程,建设海绵城市样本。并迅速在全区拉开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大幕,围绕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重点实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四大系统工程”;科学划定了水源、森林、滨湖湿地、基本农田、生态治理、风景名胜6个保护红线区。
新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局长郭波美介绍,新区的目标是全力做到产、城、景”融合,城中留村、“城与村”融合。
“不动一座山,不毁一片塘,”成为开发建设的前提条件。为此贵安新区对直管区范围内的山头水系进行了摸底调查,给565个山头逐个编号建档,并针对每一个山头的土壤、植被等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设计改造方案。
“我们是按照城市园林景观这种要求来设计、来组织。打造后每一个山就是一个公园。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招聘国内外最优秀的设计团队,来对每一座山进行研究进行这个设计。”新区景观园林公司总经理刘亮说。
在开发建设中,贵安新区坚持低冲击开发模式,推进全域生态化建设,让城市真正融入大自然。
新区研究院研究员曾绍伦介绍,贵安新区所处的云贵高原是长江和珠江流域上游的生态屏障。因此,低冲击模式对保障长江和珠江流域上游的生态安全,保护新区及全省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已经改过二十几稿,之前就有个设计单位,就一直达不到新区的要求,最后也是放弃了这个项目的设计。” 景观公园设计单位代表陈远霞。
“我们要以低影响开发的模式来进行开发和建设,尽可能地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水文和坡度。那些兴建建筑过多,对原有的环境大规模动刀的项目在新区是行不通的。”新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局长郭波美。
……
这是贵安新区正在进行的一次项目规划评审会。设计单位代表正在介绍一座公园的设计方案。然而,这个看起来颇具新意的方案,却被否决了。
保护生态环境,绝不留半点情面。正是严格遵循低冲击开发模式,贵安新区在大开发大建设中,生态环境得到了最有效的保护。如今,新区已摸清了生态家底,109条河流,5座水库,131个湖、515个塘、2626个山头,还有占总面积24%的湿地等,都将被充分利用起来,打造成为天然高效的城市海绵体。
围绕海绵城市建设,贵安新区与英国建筑设计院和清华大学共建生态文明创新园,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展示平台;围绕海绵城市建设,贵安新区不仅按照全国最高标准建设了5座污水处理厂,使污水处理后达到三类水体标准,还在全国创新建设了一套再生水管网系统,提高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
根据贵安新区的总体规划,在骨干路网建设的同时,铺设了大约有104公里的再生水管道,从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的水进入这个再生水管道,可以用于道路浇洒、绿化、消防、施工用水等等。
截至目前,贵安新区规划实施的67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已有25个开工,建设区域面积9.13平方公里,占试点区域面积的47.8%,其中已建成2.19平方公里,完成投资13.29亿元。同时,大力实施“五区八廊百园”“十河百湖千塘”等重大工程,治理河道12公里,增加水域面积3平方公里。水体相连、青山环绕、绿地交融的“万水千山”生态格局正在贵安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