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贵安动态

    匠人杨国文:41年制作芦笙3000多支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从我第一次制作芦笙开始,我便爱上了这门传统的手工技艺。”贵安新区马场镇凯掌村苗族村民杨国文,家中世世代代都是芦笙匠人,他从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制芦笙,至今已有41年。

      “儿时,一家三代人共同制作芦笙的情景,令我记忆犹新。”杨国文说,他刚开始学习制作芦笙时,巴不得一天做一支,“那时候芦笙售价为8到15元一支,买的人也多。我和父亲、老祖公一起做,一个月能卖出60支左右。”

      “制作芦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得慢工细活。”杨国文说。制作芦笙这41年来,经他手中制作出来的芦笙已超过3000支。

      芦笙主要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其中,簧片的制作工艺最复杂,耗时也最长。为了保证每支芦笙的品质,杨国文全程采用手工制作,仅仅一个簧片,就要用3天的时间。“作为芦笙的‘发音器官’,簧片成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芦笙的音质是否细腻优美。铜片过厚,音质就差,还会导致吹奏时费气费劲;太薄的话,音色则缺乏雄厚感。”

      在制作簧片时,只见杨国文小心翼翼地拿起薄厚打磨得十分匀称的簧片,用小刀一点一点地加工,并将簧片放在耳边试听。“这个过程最为重要,必须一边调一边慢慢试音。音色调好后,再把簧片上到竹子上。”杨国文自豪地说,现在的他,一听就知道音色对不对了。

      簧片完成后,就是制作芦笙的主体了。虽然现在制作芦笙,部分环节可以用机器代工,但杨国文认为机械制作出来的成品千篇一律。为了保证芦笙的美观和特点,他始终坚持手工制作,连原材料都要亲自上山精心挑选。

      杨国文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制作芦笙。“我十分希望能有人来跟我学制作芦笙。但这门手艺既枯燥,又需要耐心,而且普遍要学3年才能出师,因此很少有人来学,我想找一名接班人都难。”杨国文说,这么多年来,没有一名徒弟从他这里“毕业”。为了不让这门祖传手艺失传,杨国文招收徒弟的念头一直没停止过。

      随着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芦笙表演越来越多,杨国文的芦笙订单也越来越多。“一支芦笙平均售价600元,单单卖芦笙,我一个月能挣3000元。”杨国文说,钱挣得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对芦笙的热爱。正是由于这份热爱,让他坚持了41年,并将继续坚持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