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贵安动态

    贵安新区高峰镇狗场村仡佬族吃新节——敬先人谢大地 采新谷祈丰收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时下正值农历七月,稻谷成熟的季节。9月1日,在贵安新区高峰镇狗场村,仡佬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采摘新鲜瓜果蔬菜、杀猪宰羊,唱着仡佬族歌曲,欢度传统节日——吃新节。

      过节:万人欢度仡佬族传统节日

      狗场村是一个仡佬族聚集的村寨,今年的9月1日(农历7月22日)是狗场村吃新节。

      一大早,小小的山村就变得特别的热闹。村中男女老少身着仡佬族的节日盛装,来到村口,唱着仡佬族的歌曲,手捧自酿的米酒,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这便是仡佬族吃新节的“摆拦门酒”迎客人,客人喝了这碗拦门酒后才让进村。伴随着进村的车辆多了起来,村口也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大家喝着醇香的米酒,在热情好客的仡佬族同胞盛情邀请下进入村中。

      在村里,游客们还可以观看仡佬族同胞举行的吃新节祭祀仪式,品尝糍粑,随后前往村子前面的贵澳农业科技园,欣赏歌舞表演。

      在文艺汇演上,还能看到平日里难得一见的仡佬族传统文化表演,如跳花灯、打篾鸡蛋,仡佬族古歌演唱、棍术表演等。

      记者看到,现场除了有当地的传统文化节目外,也有现代歌舞表演。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客人久久不愿离去。

      据了解,当天的活动,共有上万名客人和仡佬族同胞一起欢度节日。

      溯源:先民开荒劈土 祈求五谷丰登

      据狗场村村支书王方益介绍,吃新节是仡佬族最古老、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又叫尝新节。一般在每年农历七月(逢“龙”或遇“狗”)这一天举行。节日当天,村中仡佬族同胞都会齐集村中古树下,在寨老的安排下,举行吃新节仪式,欢度节日。

      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已无人能说得清楚吃新节是从何时传下来的。

      记者在祭祀现场看到一副对联:先民拓荒留勋绩,濮裔后啟谱新章。作为吃新节祭祀祖师之一的涂应权告诉记者,仡佬族是贵州最早的土生土长民族之一,也是这片土地上的拓荒者之一。仡佬族对土地非常敬重,对先祖非常感恩。因此,吃新节里,仡佬族同胞都要用最新鲜的瓜果蔬菜、上好米酒、杀猪宰羊,敬奉先祖,回赠大地。

      涂应权说仡佬族是这片土地的拓荒者,也不是没有根据的。记者了解到,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南方有一被称为“濮”的古族群,因其分布辽阔、人口众多,故称“百濮”。春秋战国时,广西境内部分越人溯水北上西进,进入西南地区,与濮人杂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族群——僚(獠)。唐初,僚人中的一部分发展成为单一民族——仡佬族。至于贵安新区的仡佬族最早于何时开拓这片土地,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因此无法考证,但从口碑资料、墓葬、民族习俗及有关资料推测,在贵州所有民族中,仡佬族确实是贵州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虽然仡佬族吃新节起源时间已无从考证,但先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精神一直延续了下来。因此,每年农历七月,仡佬族都会在收割谷子前择一个好日子,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感恩先民开荒拓土,祈求全村人平安健康,来年五谷丰登。

      传承:节日与语言长盛不衰

      吃新节的第一个环节为“迎客”。仡佬族同胞盛装守候在村口,当客人来到即鸣放土炮、敬拦门酒、唱拦门歌。

      迎客结束后,就是“开荒辟草”活动。在寨老的安排下,仡佬族男女来到一处荒坡上,用锄头、镰刀、树叉等工具开荒。其间,男女青年互对仡佬情歌,相互中意的便可定情。

      据说“开荒辟草”的目的是为了纪念仡佬族人的先祖“叨西喽”和“岳西喽”(叨西喽的妻子),让后人了解先人的艰苦以及夫妻互助美德。

      随后就是“采新”活动。村民们分派成几组,到田间地头采摘新熟谷物瓜果。无论是谁家的庄稼,只要是新熟谷物瓜果,都可以采摘,用来祭祖。

      然后是打糍粑祭祖。村民将新熟谷物,猪、鸡、香烛纸钱、糯米粑准备停当,置于村中古树下,在祖师主持下祭祖。祭祖结束后,村民分食糍粑。

      祭祀活动一般会持续整个上午。下午,村民们就会举行歌舞表演,和客人共同庆祝节日。

      “过吃新节,用新产的粮食供奉祖先,寓意丰硕的成果来自于辛勤劳作。”王方益说,虽然现在村中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村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不少人更是去了外面工作,但吃新节的这些传统活动依然保持着原汁原味,“每年的吃新节,大家都会自发地回来过节。”

      据悉,现在吃新节活动的流程都和以前一个样,一些项目上,村民还要用仡佬语交流,这些做法很好地传承了仡佬族的文化习俗。“时至今日,吃新节已不仅仅是一个活动,更是对仡佬族的民族特色、文化完整性起到保护与传承作用。”相关人员说,吃新节的祭祀活动,就包含了仡佬族的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这都是研究仡佬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据悉,早在2005年,狗场村的吃新节就入围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狗场村还是贵州省仡佬语保存得最完好的村寨之一。这里不仅人人都会讲仡佬语,而且还沿用着完整的原始仡佬语,这在全国仡佬族聚集地区都是非常罕见的。

      为了更好地传承仡佬语,早在2012年,村里的学校就专门开设了相关课程,专门请来村中老人教孩子说仡佬语。孩子们在学会仡佬语的同时,也将仡佬族传统文化传承了下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