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贵安新区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即将制定出台。该计划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两大任务为抓手,继续推进发展“六个万亩”工程建设,重点打造贵安“十大品牌·100种农产品”。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新业态新经济,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服务新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城乡统筹试验区工作大局。
“乡村振兴战略给广大农民吃了颗‘定心丸’。”
“乡村振兴战略让村民对新时代有了更多新期待。”
“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将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
围绕大扶贫战略的实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贵安各条战线的人们把建设美丽家乡视为己任,为贵安新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默默作出贡献。
致富能人龙明高:办好一个合作社 帮扶一方老百
一辆货车满载一车金银草,缓缓开进了贵安新区马场镇新院村康牛养牛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龙明高正在牛棚里指导工人给牛仔输液。“刚刚拉进来十几天,可能是一路折腾,有几头牛仔有点感冒。”见到记者,龙明高放下了手中的事情。
1、2、3、4……“不用数了,一共88头,这是我们合作社的一期养殖计划。”龙明高告诉正准备数牛棚里牛仔的记者。
康牛养牛合作社,由龙明高组织成立,并以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将马场镇新院、四村、鱼雁、新寨、枫林五个村的494户贫困户吸纳进来,将他们的扶贫资金共计200万元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由康牛养牛合作社统一养殖、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最后贫困户参与分红。
龙明高介绍,康牛养牛合作社是在贵安新区以及五个村村支两委支持下,于今年2月份成立,扶贫资金入股200万,合作社出资200万。因为新院村交通最为便利,最终通过商量,便将牛棚建在了新院村,牛棚于10月底搭建完成,11月7日,第一批共计88头牛仔进入牛棚。
“在这之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据龙明高回忆,他先后到内蒙古、陕西等地考察,最终确定在陕西购买第一批种牛,并与广州的一家生牛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我们前期种植的293亩金银草也已经进入收割阶段,所有养殖的技术和销售的途径都已经落实好。”龙明高告诉记者,现在就等着牛儿出栏,贫困户等着分红了。
贫困户的扶贫资金入股,到底能够分到多少钱?
龙明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牛出栏以前,贫困户通过种草就可以获益,现在所种植的293亩金银草全部由合作社免费提供种子,然后农户自行在自家土地上种植,这个草种下去之后可以反复采割,一年一亩地大概能够产30吨左右,每吨草合作社的收购价是150元,一亩地光是种草每年就能够带给贫困户4500元左右的收入。合作社的养殖人员也是优先考虑贫困户,每个月每个人2000元左右的工资。
“按照投入比例,每头牛农户占股大概40%左右,牛出栏之后,就由市场价格决定了,目前我们和广州这家公司签订的最低收购价是毛重每斤13元。”龙明高介绍,一头牛最终的毛重可以达到1300—1500斤,每头牛的收入按照最低收购价大概在16900—19500元。贫困户能够分到40%的利润,合作社占20%,村集体占10%。剩下的30%作为下一批的发展基金。
“养牛合作社能够顺利办起来,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龙明高告诉记者,按照新区的规划,康牛养牛合作社下一步将开建二期,最终实现肉牛存栏量达到500头。“乡村振兴是为同步小康添砖加瓦,按照预期的发展,以后合作社的规模将不断扩大,金银草种植面积肯定也得扩大,那样老百姓的收入肯定也要翻番了。”龙明高笑着说。
驻村干部彭燏:加快公共服务向基层延
“一定要加快速度,保质保量完成建设工作。”最近,贵安新区马场镇洋塘村村支书彭燏一有空,就到村里正在修建的幼儿园看一看,嘱咐工人们抓紧施工。
由于没有公立幼儿园,目前洋塘村的适龄儿童只能选择上私立幼儿园或者不上幼儿园。村里的幼儿园修好后,便能满足村里孩子的入园需求。
“这是洋塘村公共服务逐渐完善的表现。”彭燏颇有些自豪地说,驻村担任村支书以来,村里公共服务发展一直是他重点关心的工作。
彭燏介绍,在医疗方面,每当国家医保政策有变化他都会组织村民进行宣传,目前村里的医保参保率达98%以上。村里还会不定期组织乡镇卫生院医生到村里对村民进行健康检查,村级卫生室也在完善当中。
为了保护村里的生态环境,洋塘村还在新区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实行“五员护家园制度”。
“村里安排了专门的护林员、护水员、护田员、护气员和保洁员,村委会还有专门的人和他们对接,对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目的就是要给群众一个绿水青山、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彭燏说。
“感谢党和政府,村里不仅环境越来越好,还陆续通了电、自来水和网络,道路也越来越宽,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村民李燕平乐呵呵地说。
“多渠道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也了解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建设美丽乡村,要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短板,显著缩小城乡差距。”彭燏说,由此可以看出公共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分量之重。
“今后我们将努力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加强公共服务工作,给群众一个温馨的家园。”彭燏说。
农业专家杨成:科学助力脱贫攻坚
“终于还是种成功了。”今年秋天,在贵安新区高峰镇金灿灿的稻田里,当杨成看着他和他的团队从日本北海道引入的稻谷试种成功并喜获丰收后,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杨成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的农业专家,2016年,在我省万名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的号召下,他主动申请到高峰镇,希望用自己的毕生所学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素有“粮仓”之称的高峰镇水稻种植面积达3万亩,到了高峰之后,杨成发现这个产粮大镇的水稻种植户有不少烦恼。
“高峰镇种植的水稻大多为传统品种,产量虽然大,价格却很低,加上缺乏自身品牌,群众种植这种水稻解决温饱容易,要致富却很难。”杨成介绍。
杨成到高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群众解决水稻品种改良问题。于是他和他在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团队将日本北海道日光、佐贺49、梦的士、日禾等四个品种的水稻引入高峰试种。
由于天气、水质、土壤等因素,引进的品种要培育成功并不容易。一年多来,杨成和他的团队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将四种优质品牌大米在高峰全部试种成功。
“经专家品尝,我们在高峰试种的四种日本大米保留了日本‘越光米’的原味,市场价格可达每斤150元,这是传统水稻很难达到的价格。”杨成透露,目前四种水稻的推广工作正在筹备中。
在杨成的努力下,高峰镇在改良水稻品种的同时,水稻品牌创建工作也同步进行。目前,高峰镇自主创建的水稻品牌“山国黔粮”申报工作进展顺利。
尽管过去为高峰镇做了不少工作,自从党的十九大召开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杨成感觉身上的责任更大了。
“我们在农村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更应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反复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后,杨成对农村未来的发展更加有信心。
“今后我们可以着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实施规模化生产、农产品品牌化等方式,助力农村产业发展,确保群众生活富足。”杨成说。
基层村干部陶勇:优化结构兴产业富百
见到陶勇时,他刚刚从大石坡村民组走访回来。这个在贵安新区马场镇四村干了10年的基层村干部,最近正在为村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实地调查。
“我是2007年当选村委会副主任,2014年当选村支书,村里这些年的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陶勇介绍,四村在2015年以前主要产业是烤烟,产品每年都销往云南的一家烟厂。“那时候烤烟销路比较好,带来的收入还比较可观。”陶勇告诉记者,但2013年的烤烟滞销既影响了老百姓的种植积极性,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下定决心要调整村里的产业结构。
2014年开始,陶勇当选村支书,便开始实地走访,实地调研,最终发现四村的土地有两个特点:大部分土地平坦宽广适合连片种植,靠山的土地有古茶树生长适合茶叶栽培。最后通过村支两委商量,一致决定先在平坦宽广的土地发展蔬菜种植。“那年还组织村里的干部群众一起去外面跑市场,最终和一家蔬菜商达成了合作协议。”陶勇告诉记者,当年下半年便发动40余户贫困户参与蔬菜种植。“当年种植了120余亩豇豆,收益平均达到了2万余元。当年年底全村也实现了整体脱贫。”
现在四村的蔬菜种植已经走出了一条“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每年上半年种植豇豆,下半年种植青菜和莲花白,老百姓的收入逐年增长。
而说起四村取得的成功,陶勇表示这得益于农业产业结构的及时调整。“按照贵安新区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总体要求,四村从今年开始将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新区的乡村振兴三年计划,蔬菜种植只能实现一时的收益,我们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陶勇告诉记者,结合新区的政策指导和四村的土壤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现在四村生长有将近3000余株古茶树。“这说明我们这里适合种植茶树。”陶勇介绍,现在村里已经和栗香茶叶公司达成前期培育100亩的古茶树苗的协议,总投资达到400余万元,这些投入全部由新区财政和栗香公司分摊,我们四村的目标是达到种植古茶树10000亩。
下一步,四村将打造以茶叶种植为主,蔬菜种植为辅的新产业结构,农业进一步发展,让农民先富起来,打造属于四村的特色品牌,同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三农”的问题一步一步解决。
“对于四村而言,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实现农民富起来、产业旺起来、环境美起来”陶勇笑着说道。
志愿者李三春:激扬青春绘美丽蓝图
11月初,在贵安新区湖潮乡芦猫塘村,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主讲的食用菌种植和李子种植培训课广受当地村民欢迎。
授课前,一名名叫李三春的普通志愿者在村里忙前忙后组织村民前往听课,培训结束后,她又忙着为他们整理和发放学习资料,帮助他们领会所学知识。
由于出身农村,对农村抱有特殊的感情,2015年,大学毕业的李三春服从调配来到贵安新区湖潮乡农业部门工作。
初到新区,正值新区脱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李三春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和同事遍访贫困户,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她跑遍了湖潮乡各个村落的家家户户。
“找出贫困群众贫困的原因所在,并想办法为他们谋出路,让他们改变贫穷的生活状态,就是我们工作价值的体现。”尽管志愿者工资低,工作任务重,但李三春从不抱怨。
芦猫塘村是湖潮乡贫困程度较深的村落,但水质土壤都不错,于是李三春所在的农业部门便积极帮助该村发展果蔬产业。
“有时候帮助村民搬运果蔬树苗一搬就是一天呢,晚上累得全身酸痛。”当李三春的许多同学都在较为轻松的岗位上拿着高薪时,她却在农村卖“苦力”。
“我觉得只要能为自己的愿望而努力就是幸福的,我的愿望就是要那些贫困的人们富起来。”李三春说:“为建设新农村奉献青春,我无怨无悔。”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芦猫塘村上千亩李子和蔬菜产业日渐兴盛,发展食用菌的产业项目也在筹备之中。走在村里,李三春感到十分欣慰,她说:“看到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心里想着这里面有我的一份努力,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李三春为了让她所驻的池菇村村民都能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听得懂、能领会,她还主动申请成了村里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群众是主体,他们不但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所以每一项惠民政策都要让他们明白,乡村建设和发展需要他们积极参与,我们的宣贯工作更要激发大家的信心。”李三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