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来自省内的五百余名苗学会代表及贵安新区苗学会会员,身着盛装齐聚贵安新区开元酒店,庆祝贵安新区苗学会成立。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申报,贵安新区苗学会正式成立,目前共有会员600多人。
贵安新区苗学会的成立,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苗族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以及各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搭建起了桥梁与纽带。
贵安新区苗学会成立大会现场 (周元杰 摄)
新区苗族共有四个支系
据贵安新区苗学会常务副会长张云雄介绍,全国约有730多万苗族同胞,分为20多支系,其中贵州就有300多万人。生活在贵安新区的苗族有4万多人,属黔中第一大少数民族,比较集中。
贵安新区的苗族共有四个支系。最大的两个支系是青苗和花苗,一个是从鸭池河搬迁过来的苗族支系,在如今的贵安新区中八片区,称为歪(音译)梳,另一个是素苗,只有20多户人家。
在青苗支系中,又有三个分支。贵阳至贵安新区一带的属平地苗;林卡至花溪一带的称为林地苗,住在深山老林之中;还有一个是山地苗,主要是在安顺以西到云南等地的高山地带,地域的分布不同,在各自的服装上都有所体现。
花苗分布在党武、湖潮一带,马场的凯掌有部分。青苗则多分布在马场、高峰一带,湖潮也有部分。其它两个苗族支系的分布则是夹在花苗和青苗之间的地带,只有1000多人,人口较少,是逃乱迁移而来。最初只有一两家人,发展到如今,有几百上千人。
这四个支系虽都是苗族,但又有很多不同之处,仅在服饰上,就有很大的区别。虽都以苗绣为主,但青苗衣服为青色,色彩单一。花苗服装颜色鲜艳复杂,各有不同。
盛装出席大会 (谢佳杰 摄)
以独特的方式传承苗族历史
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聪明的苗族同胞用服饰、符号、习俗等表达喜怒哀乐,传播本民族文化。
苗族的服装是非常鲜艳的,但对于苗族而言,衣服上的很多图案、颜色都非常有讲究,是有象征意义的。
如青苗的裙摆上有三条边,有红、白、蓝三种颜色,这三种颜色和顺序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分别代表黄河、长江和乌江,旨在说明苗族的祖先是中原人。
苗族以农耕为主,这单从汉字里“苗”字就可以看出,上面一个“草”头,下面一个“田”就诠释了苗族是农耕民族的说法,所以苗族同胞对牛非常爱惜,牛被称为苗族人家的半边家产。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正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苗族却要在这一天,给牛放一天假,让牛休息,给牛吃好吃的,给它们过节。
贵安新区一带的苗族居住的地方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以前的官道之地,人们以种田为主,不需要穿越山林,因此人们穿的是长裙,背后还有一个绣的田字格,这也说明苗族是一个种田种地的民族。
不仅如此,苗歌也是一部历史。苗族人只要会唱歌,就会说苗话,就能听懂苗语所表达的意思,语言生动,词汇丰富,有些将动词、形容词都概括在里面,用苗语讲出来就非常生动,但用汉语翻译出来就淡而无味,这就是苗族文化特独的魅力所在。
黔中苗族或来自中原
说起苗族的起源,从事文化工作30多年的张云雄如数家珍。
张云雄告诉记者,苗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关于苗族先民的来源,据传说苗族是“盘”从“五帝”时期,即原始末期开始,苗族就定居在江淮(湖北江陵)以及两湖地带,属三苗之一。后经过战争、迁徙、逃乱等,约六世纪到八九世纪的唐朝末期和五代时期,才有一部分苗族人口从川、湘、鄂、巴蜀、黔的连接地带往西南迁移,深入贵州思南、水西等地,后来才进入古“夜郎部落”(今天的贵阳、安顺一带),与当地世居的仡佬族、布依族、白族等各民族杂居,形成与“夜郎”部落互相交错杂居的现象。
苗族是一个迁徙民族,目前可考证的,在历史上约有过五六次大的迁移。贵安新区的苗族是在第六次明中末至清初时期,也是封建社会苗族最后一次大迁移而来,素有“调北征南”或“调北填南”之说,马场一带的青苗支系多是“调北填南”时来到贵州,定居在今贵安新区、安顺一带,距今大约有400多年的历史。 因此,在今天的贵安新区马场等地,问及当地苗族同胞的祖籍时,他们大多都会说自己祖籍是江西籍吉安府朱四巷杨柳树脚桥头上等地。
“苗族历史悠久,支系众多,四海为家,被誉为走动的部落。”张云雄说,这也成就了苗族同胞骨子里坚强、自由、乐观的性格。
为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出力
贵安新区的苗族节日非常丰富多彩,正月有跳花节、三月三、四月八、米花节等,每一个节日都有不同的故事。
“说起苗族的文化历史,几天都说不完。”张云雄说,贵安新区的苗族与黔东南一带的苗族有很多不同之处,新区的苗族属西部方言区,在服饰、语言、节日、习俗、食物上有区别也有相同之处,这与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都有关系。
贵安新区没有都城文化,没有军屯文化,只有山地文化及民族文化,因此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区是非常浓郁的文化元素,其中苗族文化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发起人之一,张云雄为新区苗学会做了会徽,将苗族文化与贵安新区的山水田园相融合。
张云雄通过长期走访发现,新区的苗族文化目前保留得非常好,老一辈人只会讲不会写,他们这一辈乃至下一辈人却只会写不会讲,在传承与发展上就有些脱节。
为了挽救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苗学会应运而生。
苗学会的成立旨在将苗族文化通过老一辈人的讲述,将它们记录下来。
接下来,苗学会的成员将着力收集整理贵安新区各苗族村寨的村史、名人录、苗歌、舞蹈等资料,为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