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贵安动态

    ​他乡是我乡 探密“班王”姓氏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位于山西的班氏祠堂


    王炳荣老人在介绍族谱

    平寨始祖古墓

    平寨全景图

    姓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段神奇典故和动人传说。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村王姓家族就有这样一段动人的姓氏传说。今年77岁的王炳荣老人说自己生前姓王,去世后自己的墓碑上却会写成“班”。有关班姓与王姓的渊源,还得从藏在他家箱底的那本泛黄的家谱说起……

    一朝不容“二王”

    从此“班”改“王”

    夏日里的平寨村因为游客众多而平添了几分喧闹,暖暖的太阳照在大地上,绿油油的蔬菜在田地里旺盛的生长,白墙灰瓦下,偶有汽车进出,打破了村里的宁静。王炳荣老人的家位于平寨村平寨组,顺着一条干净、平整的水泥路走上5分钟就到了老人的家。得知记者要来,一早去田地里干活的王炳荣老人早早回来在院子里等着。

    说起自己的姓氏由来,从家中箱底,老人拿出两本泛黄的家谱。“班王氏家谱”几个大字在他满是皱纹的手指缝中慢慢划过,家谱里面记载着的是班王二姓的由来。

    明明姓王,为何家谱上却写着“班王氏”?

    “我们王家在很早以前的时候其实是姓班,后来才改姓王的。”见记者有些疑惑,王炳荣老人解释说。

    老人告诉记者,平寨村一共有王姓、龙姓和陈姓三大姓,其中王姓占了全村三分之二以上,属平寨村第一大姓,但他们在明朝以前,并非姓王,而是姓班。

    家谱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闻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濠州,往归焉。太祖奇其才,语之曰:『天无二日,名无二王,班字乃二王也,不利于军,并为一王可矣!』。遂赐姓王。『御书三画,连中一额』,以志其第。公从征中外,屡建其功。太祖封为六安候。

    老人说,可能明太祖朱元璋觉得“班”字中有两个“王”字,与君王相冲,所以就赐改姓王了。此后,他们在世时姓王,过世后立碑时则书姓班。

    这本家谱上就是关于班姓在明朝时改王姓的相关记载,至于这段文字出自何处,他也不得而知。只知道家谱上有这一段记载,祖籍在今天的山西,祭祖时他们还去过那里。

    老人告诉记者,在贵阳市六广门附近,以前还有一个班家祠堂,相传是明朝时修建的,祠堂大门还有一副对联“分枝连理,异派同源”。在平寨一带的王姓都知道自己是班家的后人,为了让后代记住自己的姓氏,也为了表示对先祖的尊敬。在当地,王姓人在去世后,在墓碑上都会改回“班”姓,这一习俗一直沿续至今。

    举家南迁

    500年后他乡是我乡

    在村西头,四周的房屋包围着一座古墓,显得很特别。

    然而随便问村中的一位村人,大家都知道这是明代班氏古墓,也就是今天平寨王姓的祖坟。

    王炳荣老人告诉记者,这座班氏古墓的主人就是班超后裔班启先及夫人龙太君的墓,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平寨始祖古墓,而这也是有关平寨最早的历史。

    根据记载,平寨始祖班起先与龙太君之墓,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于明朝葬于此处,该墓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班启先后人于大清宣统二年重立该墓,距今也有百年历史。

    班启先乃班超的后裔。明朝时期为巩固疆土,平寨始祖班启先遂从江西吉安府第及其族人从江西迁移至贵州,从此在平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至今已逾五百年,而班家在平寨也已繁衍十五代。

    时过境迁,今天的平寨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排排布依风格的小楼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口都干干净净。

    500年的历史变迁,伴随着民族文化的融合,如今的平寨已演变成一个布依村寨,王炳荣老人和村人也都是布依族。

    至于为什么自己的祖先会在后来由汉族变成了布依族,王炳荣和村民们并不是很清楚,他推测在其后的500年间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朝后裔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相互融合,逐渐被同化所致。

    王炳荣老人告诉记者,自己会时常来古墓前看看,静静地看着先祖留下的这片土地,遥想明朝当年"调北征南",无数将士举家西迁,为镇守西南,扎根黔中大地,屯耕作战几百年,他乡早已是我乡,异乡早已成家乡,祖先为西南的经济文化、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作出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

    平寨王姓

    相传是班超后人

    虽有77岁的高龄,王炳荣老人记忆力还非常好。老人告诉记者,贵安新区平寨王姓相传还是班超的后人。从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朝一直说到600多年前的明朝,娓娓道来,着实给记者上了一堂家族历史课。说起班家历史,老人一脸自豪。

    班超,不少人并不陌生,他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人说,现在的班姓主要分为两大支系,就是班超和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后人,后又称为茶班和酒班。

    而茶班就是班超的后人,酒班则是班固的后人。

    据说,在明朝时,朝廷在西南设立屯堡,派驻先祖伦公屯兵镇守西南,屯兵驻扎地就在今天的平寨附近,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晚,先祖因喝酒醉,将蜡烛弄倒,引燃了家中的供台,被误以为是敌人来犯,影响不好,后悔不已。因此发誓,以后除夕,一律戒酒,子孙后代也都要遵守遗训,换来平安,而这一支就是班超的后人。

    因此在今天的平寨王姓人家,也依然遵守着这一祖训,班超的后人,在每年的农历春节,除夕之夜,供奉祖先时也都是用茶水代替酒水,且所有人在这天夜里都不饮酒更不酗酒。

    这一良好风气流传直今,成为村中口口相传的村规民约。

    有生之年

    希望重修族谱

    平寨村不大,有七个寨子,又称为“北斗七寨”,追及先祖,多是明朝江西后裔,除了王姓第一大姓外,还有龙姓和陈姓。

    “其实很感念先祖为我们留下这么一方水土,让我们有今天这样富足美好的生活。”王炳荣老人的言语间无不带着自豪。

    他告诉记者,虽然先祖南移不容易,他们却为后代子孙留下了一方沃土。

    平寨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古以来都是黔中不可多得的粮仓之地,平寨也由此而得名。

    在王炳荣的记忆里,他们村一直都是富足村,属产粮大村,哪怕是在最艰苦的时候境况也要比其它村寨好很多。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划归贵安新区以来,平寨村因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成为贵安新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第一批示范点。

    漫步村中,寨子绿树成荫,三五游客走走停停,欣赏着村里别样的风景,小狗慵懒地躺在树底上乘凉,一切都那么的自然、详和。

    村民的生活也并未因旅游而改变很多,新的一天伊始,村民们走出家门,或手提,或肩挑,去村中的一口古井取水,洗菜……,村民常常三五聚在一起,聊聊家常,村中小学不时传来朗朗书声,一片祥和。

    王炳荣家从最初的三间石板房变成了今天的两层楼,还开起了农家乐和乡村旅社,老人育有二男三女,膝下有四个孙子,一个重孙,四世同堂,一家人其乐融融。

    “现在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将平寨王家的族谱重新整理一下,以后可以放在村史馆里,让更多的人了解平寨的历史、了解‘班王’历史。”老人说。

    上一篇:
    下一篇: